• 市场规模大 大象基金难以起舞
  • zt.wineast.com 发布时间:2010-12-16 12:11:00
    作者:佚名 文章录入:网友(yichen1)
  • 北京丰台区某学校的林老师08年尝到基金投资的甜头后,把自己近年所有的8万元积蓄全部买了博时主题行业基金。林老师的想法很简单:这是一只明星基金,买到它就能赚钱。

    不久,市场急剧向下,博时主题行业自然难以逃避。对于亏损超过40%的结果,林老师怎么也接受不了:这不是一只明星基金吗?08年年底还很“抗跌”的,现在怎么就跌成这样了呢?他一有机会就通过网站在线询问等方式向专家咨询,最后得出的答案是,这只基金规模过大,影响了业绩,自己也当了冤大头。为这个答案作证的是,博时主题行业到08年年底净值规模达到了316.43亿元。与林老师遭遇同样境况的投资人还有很多。

    “大象”基金的管理难度很高在业内其实是公认的。“起步慢、转身慢、资产配置难度大”,是市场对于巨型基金运作的共同概括。截至2007年年底,基金规模排名第一的中邮成长净值规模为481.74亿元,诺安股票以414.35亿元位列第二,广发聚丰也超过了400亿元,排名第三,净值规模为400.18亿元。

    仅仅半年过去,这些“大象”基金早已风光不再。中邮成长规模最大,也是股票型基金半年业绩倒数第一名,损失接近45%。截至8月4日,中邮成长今年以来净值增长率为-46.18%,在基金中排名274;广发聚丰-42.03%,排名246;诺安股票-38.72,排名第217。其他巨型基金的状况也好不到哪里去,规模超过250亿元的基金大部分业绩落后,与去年形成鲜明反差。

    营销造就巨基
        
    既然“大象”基金不好管理,为什么还会诞生这么多的巨型基金呢?

    业内人士一语道破天机:利益使然。基金赚取的是管理费,规模越大,收取的管理费也越多。

    在利益驱动下,基金公司纷纷跑马圈地式的做大规模。去年股市处于上涨阶段时,人们对基金也很狂热,一些基金公司通过分拆、分红、封转开时的1元面值集中申购等富有煽动性的营销手法,吸引大量散户申购基金,从而形成一股追涨狂潮,造成在短时间内资产管理规模翻10倍的基金比比皆是。

    2007年,巨型基金的数量不断增加。原来100亿元就被称为巨型基金了,现在股票型基金资产规模普遍超过100亿元。截至2007年年底,基金规模超过200亿元的达到41只,有13只基金的规模则超过了300亿元,其中3只甚至超过400亿元。

    分析人士指出,这些基金在拿到大量资金后,基金经理为了避免踏空行情而受指责,只能把钱换成股票,导致基金重仓股的市盈率达到六七十倍,甚至上百倍,制造出蓝筹股泡沫。而投资者虽然在短期内获得了较高收益,但却未能了解清楚其中的风险。

    “牛市催生巨基,熊市将摧毁巨基。”一位基金经理如此总结。

    “转身慢”是致命弱点
        这些巨型基金业绩为何不好?比较普遍的看法是,“大象”基金难起舞。在大牛市,这些基金的业绩不会差,但在市场普遍下跌时,这些基金“转身慢”,单是降低股票仓位的速度,就远远不如小基金灵活。

    基金规模越大,管理难度越高,基金想取得好的业绩也就越难。华夏大盘基金经理王亚伟就曾经公开宣布,只想把华夏大盘精选控制在50亿左右的规模,因为“如果规模大了,你就不得不选择那些相对差一些的股票”。华夏大盘精选在2007年没有购买基金最重仓的万科A和招商银行,而选择了一些成长性更好的股票,其业绩也确实比这两只“大牛股”还要好。王亚伟解释说,如果华夏大盘精选的规模大了,就可能不得不选万科A、招商银行,甚至不如它们好的股票。

    王亚伟的策略,让我们不难看出规模对基金业绩的影响。根据公布的公开统计数据,2006年度收益率靠前的股票型基金,一类是30亿左右的基金,比如景顺内需、上投阿尔法、上投中国优势基金,这几只基金的平均资产规模都在26亿到30亿之间;另外一类是平均资产规模在15亿左右的基金,比如华夏大盘精选、汇添富优势精选、易方达积极成长。

    而2008年以来业绩靠前的基金,前几十位的也基本以小规模基金为主。考试大证券站收集整理德圣基金研究中心首席分析师江赛春认为,基金规模过大,将影响投资的灵活性,限制了基金获取超额收益的可能性,“转身慢”是其致命弱点。

    慎买“大象”基金
        “都已经被套牢了,亏损快一半,我能怎么办?只能等本钱回来再赎回了。”说起手中的广发聚丰基金,李先生一脸的无奈。

    在有些基民准备打持久战的同时,另有一些基民其实已经在割肉。这从巨型基金遭遇比较大的赎回规模上可以看出来。从二季度报告可以看出,在目前净值规模超过200亿元的11只基金中,只有华夏红利和嘉实300的规模出现了增长,有4只基金份�额规模环比缩小4%以上。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基金公司投资总监通过本刊提醒投资人,如果是业绩表现很差的巨型基金,不如趁早割肉。他说,“大象”基金一贯短命,已经是一条规律,重要原因就是这些基金不能保护投资人利益,伤害了投资人的热情。

    业内人士表示,由于2008年的股市不大可能重复单边上涨行情,投资者对于规模动辄达三四百亿的巨型基金,还需谨慎对待,除了一些表现特别优异的基金,比如华夏红利、兴业趋势等,要特别注意回避“大象”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