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学生信用卡泛滥源于银行无序竞争
  • zt.wineast.com 发布时间:2010-12-17 16:58:00
    作者:佚名 文章录入:网友(shiwanrui)
  • 银监会下发通知,禁止银行向未满18岁的学生发信用卡,给已满18岁的学生发卡,要经由父母等第二还款来源方的书面同意。 通知出台后,北京市(包括招行、北京银行、兴业等)多家银行开始叫停大学生信用卡业务,其他银行也抬高了大学生信用卡办理门槛,有的只对部分合作高校的学生发放名校卡,有的需要申请人提供父母的资料。

    有关大学生"卡奴"的报道,近年来不时见诸报端,渐渐地,本来极具消费潜力的大学生群体,成为信用业务的"高危人群"。 有人将责任推给大学生,说他们不理性消费,这显然找错了对象。 试想,当一个大学生走进校园,一大堆银行拉着你,告诉你不需要核实你的家庭情况、经济情况,就可以办一张卡,你会不会动心?当你手上拿着这么多卡,突然一天遇到经济难题,会不会想到去ATM机上刷一下?

    2008年曝出的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卡门事件",更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这所学校不少学生发现自己莫名其妙就多了一张银行卡。 经调查发现,校方私自在学生不知情的情况下为1万多名学生办理了工行信用卡。 校方为何把学生信息透露给银行?银行为什么不联系学生本人核查信息就办卡?是因为利益驱动所致。

    毫无疑问,大学生信用卡泛滥,根源在于银行的无序竞争,银行业务员把办卡数量作为业绩。 而眼下,面对信用卡的泛滥,银行走向另一个极端:停办。 这是与滥办一样不负责的态度。 停办大学生信用卡业务,是对银行培养潜在消费群体不负责。 银行向大学生发放信用卡,就是在培养自己的潜在消费群体,滥办只注意了信用卡"业务",却忽视了对大学生理财的引导,而停办则直接关上了为大学生消费群体服务的大门。 需要注意的是,大学生中虽有"卡奴",也有良好信用者,信用卡帮助不少大学生积累了信用经历--"早借款,早立信",一个从来不向银行借款的人,也就无信用记录可查--停办是把所有大学生作为信用不佳者了。 而银行只对某些学校学生发放名校卡,不是基于对人的信任,而是对学校的"信任",涉嫌学校歧视。

    理性地开展大学生信用卡业务,应该是有序推进,不是"一哄而上"滥办,也不是"全部关门"停办。 银行在办理大学生信用卡业务时,应加强对大学生家庭情况、经济情况、信用情况的审核,对大学生进行理财咨询,不能诱惑大学生乱办卡;应开展有关理财教育的讲座,引导大学生合理理财,不能办完卡就万事大吉;在大学生使用信用卡过程中,也要加强对大学生使用信用卡的监督和引导,同时和学校一起,重视大学生的责任教育与诚信教育。 这是发展信用卡业务、为大学生服务,同时也降低银行风险的多赢做法。 据笔者所知,花旗银行就一直致力于在大中小学生中进行公益的理财教育,今年已经将这一教育项目在上海和北京的中小学推广,取得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