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性信用担保的激励结构
  • zt.wineast.com 发布时间:2010-12-17 20:48:00
    作者:佚名 文章录入:网友(hfdfdfgfhfdgdg)
  •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并没有形成与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相适应的融资服务体系,加上社会信用的缺失,造成近几年中小企业融资困难有加重的趋势。所以,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政府适度介入,建立一种合理的机制,搭建起银企资金供需的桥梁,政策性信用担保成为一种比较通行的选择。

      政府介入担保的理由与政策性担保的激励制度

      中小企业在一国经济发展中的特殊作用和担保行业的高风险特征,是政府介入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原因。

      考虑到可能发生的逆向选择问题,一般的商业担保机构都不会定过高的保费率,各国一般都小于保额的2%,担保机构收益不高,且面临的市场风险比较高。经验表明,反担保率与担保机构损失率之间是负相关关系,由于中小企业大多不能向银行提供足值的抵押资产才转向担保机构申请担保,其反担保率比较低,导致担保机构面临的风险比较大。可见,担保业高风险,低收益的特征非常明显。另一方面,中小企业发展具有明显的正外部效应,如果中小企业因为融资约束得不到充分发展,给地方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其程度可能数倍于担保机构所承担的损失。在市场失灵的背景下,政府需要介入到信用担保体系中来,引导担保机构为中小企业服务,保障中小企业发展的外部效应得以发挥。

      财政杠杆与政策性担保机构的激励机制

      政策性担保是地方政府为解决市场失灵问题而提供的地方性准公共产品。对政府来讲,与直接的财政拨款相比,担保相当于给企业贷款贴息,通过担保将财政资金支持面放大,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政府主导的政策性融资担保可以视为财政杠杆的一种,建立担保基金的收益视为其所增加的社会福利,支出是政府给予中小企业的隐性补贴成本,前者是否大于后者是衡量政策性担保机构效率高低的关键。

      由于信用担保是高风险行业,如果政府介入的方式与管理不当,就会加大政策性担保的财政成本。政府介入担保行业成功与否的关键是看整个信用担保体系是否具备了一个有效的激励机制,即参与信用担保的各方经济主体之间是否存在一种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发生的概率。

      信用担保体系的财政成本效益问题

      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起步于1992年,1999年原国家经贸委发布《关于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试点的指导意见》,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中小企业担保体系,政策性和商业性的担保机构相继成立。

      政府直接出资建立担保机构并对其损帐进行补贴是目前我国组建担保机构的最主要的方式。以财政资金为引导和支撑的担保体系还处于发展完善阶段,面临不少问题。政府介入的方式是决定政策性担保机构能否顺利成长的关键。尤其在政策性担保机构多为政府出资或控股,市场风险与非市场风险、政策性业务和非政策性业务缺乏划分标准的情况下,对担保机构经营者的道德风险更是个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