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3721与百度搜霸正面碰撞,双方先从技术上互删对方的工具条,又从技术之争上升到诉讼之战。2002年百度状告3721恶意竞争。
那场争斗以周鸿祎战败而告终,周鸿祎不仅仅输了官司,在2003年还无奈将3721以1.2亿美元的价格卖给了雅虎。在张见悦主编的《富豪春秋》中至今存留一份周鸿祎的“普鲁斯特问卷”,在这份问卷中有个问题是“还在世的人中你最鄙视的是谁”,周的答案中其中一个名字就是:李彦宏。
这是周鸿祎的重要转折点。时至此次搜索大战,他与人交战就再无败绩。金山网络CEO傅盛认为,周鸿祎屡屡采取竞争导向的“战斗模式”,是源于周本人内心的强烈的不安全感,有些战役他发起的时候,是觉得人家会这么干所以奇虎才干。“他当时做杀毒的时候我还在,他跟我商量杀毒,也没想清楚商业模式,那些商业模式都是后来包装上去的。为什么要做杀毒?是他担心做杀毒软件的人做个卫士把我们灭了怎么办?所以先做个杀毒把他们灭了。”傅盛回忆说。
傅盛将周鸿祎的攻击方式总结为“三板斧”:“首先攻击领导人人品,比如对马化腾、雷军和我,他都是先说你人品;其次是攻击产品的安全性,或者品质,说你这个产品安全有问题;第三步是你的商业是暴利的,你挣了太多钱,你简直就是个血汗工厂。”
“如果没有这几板斧的话,只是在产品层面竞争的话,我觉得他的威力会大大减弱。”傅盛说。
周鸿祎以战斗方式进入新领域屡试不爽的原因在于这种方式可以快速获益。网易有道运营副总裁金磊认为,由于360搜索并没有技术上的革新,所以没有增量市场产生,只不过在存量的市场,主要是谷歌手里“抢夺”了一部分市场份额。
有人质疑周鸿祎眼中没有什么“规则”。百度方面批评360违反了搜索行业默认的“Robots协议”,并举例证明,一个刚建好用于内测的页面被360搜索引擎抓取。此外还有一些来自用户PC客户端上的数据被上传,这可能会侵犯到用户隐私。违规抓取内容的后果很严重,在一次由百度召开的会议上,技术人员展示,很多涉及到银行账号、手机号码的信息被360搜索引擎抓了出来。
与周鸿祎有宿怨的傅盛说:“商业竞争不是以消灭对手为目的,而是要找到发展道路。360怎么发展是他(周鸿祎)的事儿,但他不要触及那些竞争的底线。”陈沛对这些说法不以为然,“如果都遵守Robots协议,现在搜索引擎里可能什么信息都看不到,那些大公司同样有违反协议的行为,尤其在发展早期。”在他看来,一些页面本就不是用户需要的搜索结果。360把它们抓取出来不是刻意侵犯用户隐私,只是搜索产品做的还不够好,有待优化。
现在周鸿祎面临的首要事务就是为360搜索商业化。当他批评百度的竞价排名体制时,他面对的是如何建立一个比百度更加公平但是又能够让自己获益的广告系统。
奇虎360总裁齐向东曾对《中国企业家》回忆,因为美国投资者懂苹果,所以他们知道360是一家创新的公司。
反对者认为,奇虎逐渐丧失了创新精神。傅盛说:“做安全跟金山打,做手机跟小米打、做搜索跟百度打。一个公司总有他擅长的地方,也总有精力顾不上的地方,战线拉得太长,就一定会在其它方面削弱。”
搜索是周鸿祎的重要战场。也只有做搜索,360才能摆脱“怪胎”身份。
这是一家拥有接近4亿用户的互联网安全公司,360安全卫士是中国第二大客户端,它超过50%的收入依然来自浏览器的网址导航的流量贩卖。请注意,海量用户使用的安全产品和导航页上的广告至少在逻辑上并无直接关系。
周鸿祎不喜欢这种说法。早前,《中国企业家》就此询问他,他反问道:“这有什么问题?”
360的商业逻辑是“三段论”:第一,通过免费安全产品,在中国市场吸引了将近4亿用户;第二,通过360安全浏览器、360个人起始页、360软件管家等一系列互联网入口产品,将安全产品用户成功激活;第三,基于这些入口产品构建开放平台,就像苹果AppStore一样,既有用户又有流量,吸引合作伙伴,合作伙伴赚到钱之后,再和360分成。
“奇虎360的开放平台可以实现有效的盈利模式。”上市时,360曾在招股说明书中这样说。
对于一家有野心的公司来说,开放平台必须要做。上市之后,360接连推出应用、游戏等开放平台。这可以在一段时期内支撑股价,但在短期内却无法带来大量收入。何况360要具备足够且持续的创新能力和技巧,将用户在其产品体系导入导出。
宜搜CEO汪溪说,“导航广告带来的收入是有天花板的。”一方面,导航页只有几百个位置,不可能无限增加;另一方面,广告价格上涨幅度有限,不可能出现和360目前股价相匹配的爆发增长。
相比辛苦的贩卖流量,搜索的竞价排名是中国互联网最好的商业模式。百度CFO李昕晢曾对《中国企业家》比喻,“就像一座挖不完的金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