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是最大的红利”。上一周,来自中国高层的两段改革言论双双引发海内外财经圈强烈关注:其一是总理在达沃斯论坛上的系列发言;其二便是央行行长周小川的署名文章。值得关注的是,这两
新一届达沃斯论坛上,中国高层向世界传递出强烈的经济改革的自信和魄力,而对于改革棋谱中的重要一子—金融市场,高层同时强调要推进利率市场化和资本市场的多元化。
无独有偶,周小川近日刚刚发表的署名文章恰好为《资本市场的多层次特性》。作为调控中国金融市场的灵魂人物之一,周小川曾在2010年引进了社会融资总量的概念,这是从那之后,他罕见地单纯就资本市场问题大抒己见。
高层上周的这番“隔空对话”,将给资本市场的命运带来怎样的转机?
通俗一点说,所谓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其实就意味着,单纯依靠央行开动印钞机,通过间接融资来刺激实体经济的正面效力明显递减,随之相伴的负面效力则快速叠加。就像达沃斯论坛上提到的“增加赤字,放松货币,这可能会起到短期效果,但是对未来未必有利”。
顶层设计者意识到,不能再将改革的鸡蛋都放在银行一个篮子里。不过,当他们转过头望向资本市场时,首发上市和企业债等“传统方式”又无法完全承载起客观存在着的合理融资需求,在停摆超过10个月的IPO面前,这样的矛盾显得格外突出。于是,建设一个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便随着改革的深入而紧迫性凸显。
正如周小川所提到的,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概念早在十年前就提出了,它并不是一个新鲜的改革议题。
23年前,同样的问题也曾困扰我们,于是中国股票市场开启了场内交易的“正规军时代”。在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转轨的背景下,上海证券交易所在1990年成立,随后深交所于1991年成立,由沪深两市共同构筑的A股就此诞生。借着资产证券化的春风,一大批国有企业解决了经营上的历史遗留问题,轻装上阵。
14年后,中小企业强烈的股权融资需求又迫使A股放下身段,高层挥出了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的第一拳—2004年中小板横空出世。截至目前,将近10年的时间里,701家企业在此上市,首发募集资金规模接近4800亿元。
当然,这还不够。2009年,为鼓励科技型企业发展,创业板头顶着“中国版纳斯达克”的光环荣耀登台,A股为此进一步放低门槛,目前累计有355家企业实现创业板上市。
事实证明,上述种种都还不够。去年四季度,从主板、中小板再到创业板,股票首发市场的大门全线关闭,800多家候审企业被挡在门外,成千上万家为备战上市而暗地较劲儿的企业更是望眼欲穿。
于是,新三板从创业板手中接过了“中国版纳斯达克”的大旗,升级并扩容后的中关村股权转让系统被寄予厚望。与此同时,在股权融资趋冷的背景下,2012年中国资本市场的债券融资规模乘胜追击……
如今,资本市场已历经了主板的壮志年华、中小板的意气风发、创业板的绝代风华并开始感受新三板的无限韶华……一路之上,从未停止过多层次建设的脚步,怎奈一直没能跟上经济发展的脚步,未来到底要建设“多少层”的市场,才是健全而完整的?
回过头来看,其实直接融资最缺的并不是某一个市场,而是“市场化”。
尽管在多层次的问题上努力了十年,但股权融资平台依旧没能实现完整意义的市场化,特别是融资审批环节上行政干预过强、垃圾股退市边缘处行政扶持又过大,导致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长期低效:一边是大量企业排队周期过长,各种上市的隐性成本长期存在,再融资资格的不确定性令企业恨不得在上市一刹那就捞足一笔,加重了首发溢价的畸形;而在市场的另一边,又是壳资源费用高企,大量垃圾股亏而不倒、贱而不退……
而在审批环节有望实现真正市场化的新三板,如今看来,市场化的制度配套远远低于预期,放权于市场的做市商制度“只闻楼梯响”,转板的绿色通道也“不见人下来”,交易并不活跃,大量股权投资者仍是隔岸观火。
对于债券市场来说,横在交易所市场和银行间市场之间的鸿沟,令“分割的债市”无论从流通到定价,都问题重重。
在周小川看来,金融体系应该是连续性的,所以需要大大小小的市场见缝插针。“这个过程中,金融创新往往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些创新就好比在两个层次间打了一个楔子进去,随后成为一个新的层次。”
但应该意识到,金融创新不该沦为一种行政行为,由政府自上而下主导,而应该成为一种市场行为,随市场需求审时度势,不断自主推进,这样的创新过程才有可能是连续的。
毫不夸张地说,如果市场化改革不破冰,未来无论是新建场内还是场外、四板还是五板、公募还是私募 、优先股还是可转债,直接融资平台是永难顺应市场需求的。高层说过,改革是当前中国最大的红利,那么对资本市场来说,市场化就是最大的红利。通过推进市场化,打碎那些横亘在直接融资标准面前的“玻璃门”,激活存量市场的潜能,其效力恐怕并不会亚于新成立一个市场。
如果说,资本市场也会随经济一同步入改革的第二季,那么新一季的故事里,简政放权的市场化就是重头戏。
(责任编辑:DF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