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众眼里,银行是“嫌贫爱富”的。
不过在当下,金融似乎又被寄予了新的希望:不能只是“锦上添花”,更要“雪中送炭”。在诸多金融改革事项中,早前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
在普惠金融的框架下,客户有权以合理的价格获取金融产品和服务,金融机构也有义务在遵循市场规则的情况下开发和提供更多可供选择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而政府则应通过政策、规章等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金融体系。
作为社会公平的一种重要体现,普惠金融将有效地、全方位地为社会各阶层与群体提供金融产品和服务,尤其是针对那些被忽视的农村地区、贫困人群和微小企业。但要实现这一目标,注定不会一蹴而就。
“发展普惠金融”被写入党的决议中,这让很多学者为之兴奋。中国小额信贷之父、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杜晓山告诉新金融记者:“从正式文件看,这是第一次提到普惠金融。”
据了解,国家领导人在公开场合有关“普惠金融”的表述,较早出现在2012年6月墨西哥举办的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七次峰会上,“普惠金融问题本质上是发展问题,希望各国加强沟通和合作,提高各国消费者保护水平,共同建立一个惠及所有国家和民众的金融体系,确保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民众享有现代、安全、便捷的金融服务”。
事后来看,当时提出“普惠金融”实际并不意外。因为,这与之前所倡导的“包容性增长”一脉相承,即让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发展成果惠及所有国家和地区、惠及所有人群。显然,政府已注重协调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失衡问题。
这种失衡不仅仅存在于国家间,更表现在国内诸多领域,比如区域、城乡、产业差距等问题,这在某种程度上也造成了社会贫富差距的扩大。而要实现“包容性增长”,无疑需要政府引导,在财税、金融等领域对弱势群体进行政策倾斜。普惠金融的重要性由此得以凸显。
三大挑战
小额信贷、小微金融、微型金融、普惠金融……针对弱势群体、弱势产业和弱势地区金融支持的概念日渐增多。杜晓山认为,狭义的普惠金融实际上就包括小额信贷和小企业金融。而广义的普惠金融则是为所有有金融服务需求的阶层和群体服务。
据杜晓山介绍,按照主流观点,单笔额度不高于本国或本地区人均GDP或GNI2.5倍的贷款才称为小额贷款。具体到我国,大概不超过10万元。这与小企业贷款有着较大区别。
小额信贷一般是指通过向贫困农民和低收入群体提供额度较小的持续信贷服务、帮助低收入人群摆脱生产生活困境的信贷活动,其基本特征是额度较小、服务于贫困人口,无担保、无抵押。
与小额信贷有所不同,服务于中低收入群体和贫困群体是普惠金融体系的核心。它强调,一切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群体都应享有金融服务的平等机会。“普惠金融是小额信贷的延伸和发展,提供储蓄、贷款、租赁、保险等多元化金融服务。”杜晓山说。
若从国际上来看,普惠金融则源于英文“inclusive financial system”,始用于联合国2005年宣传小额信贷年时,后被联合国和世界银行大力推行。
目前,国外运行比较成功的普惠金融运营模式包括孟加拉乡村银行、印度尼西亚小额信贷体系等。但就普惠金融发展而言,杜晓山认为其面临三大挑战:规模能做到多大?客户群体能拓展多深?提供金融产品和服务成本效益比如何,即是否可持续?
(责任编辑:DF081)
12 下一页 提示:键盘也能翻页,试试“← →”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