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乃至全球影子银行的规模到底有多大,恐怕永远是一个斯芬克斯之谜。国务院“107号文”虽然没有得到官方的正式确认,但受到了市场的热议。可以预期的是,随着相关各部门监管政策的落地
一家第三方理财机构人士称,一旦监管政策明确后,整个行业可能会面临一次大面积的并购重组,拿到牌照和资质的公司会兼并小公司,最终重新洗牌
杂草丛生的影子银行疯长的日子即将结束,市场广泛流传的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加强影子银行业务若干问题的通知》(107号文),把这部分监管盲区拉到了阳光下。
“目前我们公司没有人监管,整个这个行业都处在自由区。”一家第三方理财机构的负责人周全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周全2009年创办了银创财富,作为一家第三方理财机构,他的公司显然在“107号文”所指的影子银行之列。
根据“107号文”,我国的影子银行主要包括三类:一是不持有金融牌照、完全无监管的信用中介机构,包括新型网络金融公司、第三方理财机构等;二是不持有金融牌照,存在监管不足的信用中介机构,包括融资性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三是机构持有金融牌照,但存在监管不足或规避监管的业务,包括货币市场基金、资产证券化、部分理财业务等。
影子银行规模到底有多大并没有确切答案,根据中科院发布的《中国金融监管报告2013》中的数据,去年年底中国影子银行规模达到14.6万亿元。
长久以来,提到影子银行,似乎不被视作正规军,其中也暗含贬义。而“107号文”开篇就明确肯定了影子银行的积极作用,认为影子银行的产生是金融发展、金融创新的必然结果,作为传统银行体系的有益补充,在服务实体经济、丰富居民投资渠道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认为,这就意味着政策主要不是封杀而是规范,目的是让其能够继续健康发展,限制负面作用并发挥积极作用。他分析称,影子银行在运行过程中缺乏透明性以及监管上存在盲区,已使其积累了大量的潜在风险。而此次监管层发文规范影子银行表明,快速增长的影子银行活动已经引起最高管理层的高度重视,同时也摆出了意图解决的态度。这对于引领影子银行健康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在缺乏监管的条件下,这个行业鱼龙混杂,正规和不正规的机构并存。客户都是根据直观印象去判定一家公司的优劣,并没有途径去了解更多有关公司的情况。一旦监管明确后,对于整个行业来讲可能会面临一次大面积的并购重组,拿到牌照和资质的公司会兼并小公司,最终重新洗牌。”周全说。
影子银行到底有多大
影子银行是指游离于银行监管体系之外、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和监管套利等问题的信用中介体系(包括各类相关机构和业务活动)。表现为银信合作理财、地下钱庄、小额贷款公司、典当行、民间金融、私募投资、对冲基金等非银行金融机构贷款。
影子银行的规模到底有多大?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统计口径。
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中国金融监管报告2013》明确,即使采用最窄口径,去年年底,中国影子银行体系规模达到14.6万亿元(基于官方数据)或20.5万亿元(基于市场数据)。前者占GDP的29%、占银行业总资产的11%,后者占GDP的40%、占银行业总资产的16%。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报告指出,截至2012年年底,“可能引起系统性风险和存在监管套利”的狭义影子银行总规模约11.68万亿元,占广义影子银行的51.3%,占GDP的22.5%,占商业银行总资产的11.2%。
安信证券测算,截至2012年年底,中国影子银行业务的规模在7.1万亿元至21.9万亿元之间,偏中性的估计是10.8万亿元。
摩根大通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朱海斌则表示,中国的影子银行规模约为36万亿元,占GDP的70%左右。
另有机构推算表明,中国的影子银行规模在11.5万亿元左右,约占银行信贷规模的20%。还有一种说法,我国影子银行规模约为26.6万亿元,占GDP的56%左右,银行信用的41%左右。
虽然尚无定论,但是经过多年疯涨式的发展,影子银行已经具备了相当的规模。
“紧箍咒”来了
大金融时代,影子银行也在以惊人的速度疯长,在满足社会日趋多元化投融资需求的同时,也放大了金融投资领域的风险,对其进行规范和监管,就像戴上了“紧箍咒”,让影子银行在合规的范围内发挥其作用。
中金公司报告称,对于影子银行的监管和规范,“107号文”提出了一个大致的框架。
首先,该文件对影子银行监管的权责做出了清晰的安排,新的监管框架提出一行三会“按谁批设机构谁负责”的原则,落实监管责任。同时,对于已明确地方政府监管的,实行统一规则下的地方政府负责制。对于跨行业、跨市场的交叉业务,要积极发挥金融监管协调部际联席会议制度。
其次,建立影子银行专项统计。文件提出要将与影子银行业务相关的“业务总量、机构数量、风险状况”将纳入统计分析范围。
第三,提出具体的监管思路。明确限定业务范围(哪些不可以做)。国办文件要求银行代客理财资金与自有资金分开,不得购买本行贷款、不得开展理财资金池业务;要求信托公司不得开展非标理财资金池业务;银行不得为债券和票据担保;小贷公司不得吸收存款等。类似这些“似是而非”的业务将被全部禁止。增加资本和拨备要求。“107号文”要求银行要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计提资本和拨备,以提高金融机构抗风险水平。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认为,中国的影子银行更严格意义上是银行的“影子”。但影子银行快速发展,的确导致整个金融机构越来越向政府部门、房地产倾斜,中小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需求的资金越来越难,金融行业某种程度上也变得越来越具有投机性。本质上,影子银行是规避监管而创新的金融活动,因此,应该优化监管体系,加快金融市场改革,规范影子银行,让其充分发挥“正能量”,避免“负能量”。
“当然这只是一个指导性的文件,未来会怎样规范,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细化。”业内人士表示。
影响:该喜还是该忧?
就在“107号文”广泛传出后,周一,银行股走势疲软。华夏银行、民生银行、平安银行跌超2%,农业银行、中信银行、中国银行、北京银行等多股跌幅超1%。16家上市银行中13家收跌。
中金公司认为,对影子银行的规范和监管在短期会造成社会融资的紧缩,抬升非金融部门整体融资成本,对投资需求形成拖累,从而带来经济增长的下行风险。但是从长期看,规范影子银行有助于降低金融风险,促进金融体系的健康发展。抑制社会信用的扩张速度,有助于削弱房地产泡沫的基础,减轻对其他实体经济部门的挤压,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同时,对影子银行规范力度加大,增加了货币政策逆周期操作空间。
“对银行而言,影子银行业务需要一定程度回归传统的存贷款业务,由此造成银行资本金融资需求增加,银行利差扩大,但是总资产扩张速度放缓。”报告称。
但是业内人士认为,对信托、目前如火如荼的各类互联网金融、及挂着互联网金融名义从事担保、小贷等业务的中小非银机构影响更大。如要求推动信托公司转型、规范民间融资业务、规范网络金融业务、规范私募等,部分此类公司可能面临生死挑战。
一位互联网金融企业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我们很欢迎政策对这一行业进行规范,无论具体的业务是否会受到影响,但这是对合规企业的保护。”
周全也认为,这对他的企业是一件好事,“监管就是国家以行政手段对这个行业标准化和规范化。在目前无监管的情况下,这个行业是非标行业,好的公司和不好的公司在一起,大的和小的公司在一起,这中间就会有公司作出不合规甚至违背行业道德的事情,这会让这个行业愈加混乱。”
“影子银行”剪影
“影子银行”是舶来品。在美国,“影子银行”是指将银行贷款证券化,再通过证券市场获得资金或进行信贷无限扩张的一种融资方式。和许多舶来品一样,“影子银行”来到中国也开始了“中国化”的历程。
银行的影子or影子银行
2013年上半年,监管层对“影子银行”可能带来的风险越来越重视,然而学界对“影子银行”还是“银行的影子”的定义和概念还存在分歧。
一般意义上的中国式的“影子银行”是指那些介于严格监管的金融信贷体系与非法集资之间的全部投融资业务的总和,从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到合法民间借贷无所不包,如贷款池、委托贷款项目、银信合作的贷款类理财产品、民间借贷、典当行等。可见“影子银行”并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理解的“放高利贷”,其规模涵盖了多重金融市场主体。
“影子银行”规模到底有多大?中国经济网记者查阅了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法律与金融监管研究基地2013年10月8日发布的《中国金融监管报告2013》,报告称2012年底中国影子银行体系规模达到14.6万亿元(基于官方数据)或20.5万亿元(基于市场数据)。前者占到GDP的29%与银行业总资产的11%,后者占到GDP的40%与银行业总资产的16%。
在中国,金融市场不发达,资产证券化等金融创新较少,“影子银行”业务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银行从事的表外业务,如银信合作、委托贷款、理财产品、信托理财、金融租赁等;二是非银行民间金融活动,如私募基金、地下钱庄、民间借贷等。
资源配置或存失衡 “供需矛盾”提供土壤
凡事皆有姻缘,“影子银行”的产生也不是一个偶然。中国“影子银行”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国家严格的金融控制导致正规金融?尤其是传统银行不能满足实体经济的需求,于是,非正规金融——“影子银行”填补金融“市场空白”。
2011年以来,随着国家实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银行开始减少信贷投放。依然旺盛的实体经济的资金需求难以得到满足,房地产、地方基础设施建设更需要大量资金。尤其是房地产业,加大了对资金的争夺力度,推高了本已上涨的利率,进一步加大了民企、中小企业获得贷款的难度,这些处于弱势的企业只好求助于非正规金融——“影子银行”,一方是众多需求者极度饥渴,一方面是中国信贷紧缩不撒手,“影子银行”的产生似乎水到渠成。
中国管制利率的政策是刺激“影子银行”的另一重要原因。随着经济的发展,居民收入不断增加,企业储蓄不断提高,但企业家和富裕个体在正规金融市场上选择有限,只有银行存单、股市、债券、保险灯收益有限的金融资产可以选择。通货膨胀导致银行实际存款利率为负,选择银行存单等于是补贴银行。加上股市又不断下跌,风险很高,于是把资金投入非正规金融——影子银行体系,获取更高地收益。
近几年,像第三方理财等非银行金融机构迅猛发展为“影子银行”的成长提供可能,一些与银行有相似业务、关联业务的金融机构逐步成长壮大,逐步具备提供资金供给的能力,成为影子银行体系。
中国影子银行实质上是在利率双轨制和信贷资源稀缺性背景下,承担了连接货币市场与存贷市场功能的中介运作体系,是对传统银行信用扩张渠道的变相替代或补充,从这个意义上讲,它仍是一种服务于实体经济的相对原始的信用扩张机制。
(责任编辑:DF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