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第二届领航中国金融行业创新发展高峰论坛”今日在北京举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政策研究局副局长李文泓会上表示,中国银行业面临着来自内外部的各种挑战,需要以改革促发展,
李文泓表示,2013年我国银行业总体上保持着平稳的运行,经济社会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继续得到了比较好的支持,小微企业和三农贷款连续5年实现了贷款增量不低于上年,贷款增速不低于各项贷款增速目标。现在风险抵御能力也比较强,到2013年3季度末,资本充足率达到12.2%,11月末的平均覆盖率也达到了27.5%。在经济下行和不良贷款反弹压力加大的情况下,银行的资产质量保持了基本的稳定。同时银行业监管体系也在进一步完善,去年银监会制定和完善了银行治理流动性风险管理,全球系统重要性评估指标披露等一系列的法规制度。
在当前和未来的一段时间,我国银行业的发展仍然面临着一些来自外部和内部的挑战。首先是国内外经济形势和宏观政策调整对行业的挑战。从国际上看,虽然世界上主要的国家目前经济开始缓慢复苏,但环境还是存在着很多不确定性。国际市场的竞争仍然比较激烈,中国外需还不稳定。欧美等这些国家的量化宽松政策的调整,可能会导致跨境资金的流动更加频繁。投资者的信心和资产配置的不确定性,也可能会使全球的金融市场,以及大宗商品市场不断的波动吗,对我国的经济和金融运行造成扰动。
李文泓认为,面对内部和外部的各种挑战,银行业需要进一步的增强进取意识和责任意识,以改革促发展,以改革促转型。
第一,推进机构改革,促进银行业的差异化发展。通过进一步机构改革,能够形成政策性银行,大型银行,中小银行和其他银行业金融机构科学定位,合理布局,特色化发展和差异化竞争这样一个多层次的银行体系。当前的重点,是深化政策性银行的改革。
第二,要深化治理体系的改革,提高银行业的风险管控的水平。完善制衡有效,激励兼容的治理体系,不断提高银行董事会的独立性和专业性,银行应当科学设立经营目标和考核指标,建立和长期风险责任相挂钩的这些绩效考核体系。改进风险治理体系,银行应当建立和它的规模、复杂程度和风险状况相匹配的,全面风险管理的框架,应当根据风险变化的新趋势,按照实质重于形势的原则,建立非信贷和表外业务的资本分类等制度。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银行业要不断提高定价水平和风险管理能力。改革业务管理体系,银行应该根据不同业务的特点,探索实行不同业务相适应的这种,或者是子公司制,或者是调现事业部制,或者是专营部门制,或者是分支网点制,提高业务经营的效能和风险防控形势。
第三,要推动产品和服务的创新,满足实体经济的有效需求。根据不同群体的金融需求,提供针对性强,附加值高的金融创新产品。按照普惠原则,扩大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公平性和可获得性,应当加大对三农和小微企业实体经济薄弱环节的金融服务。围绕农村三权,抵押、资产证券化,补充工具等加大力度。
第四,进一步扩大银行业对内对外的对外开放。引导参与现有金融机构的重组改制,加强监管的前提下允许具备条件的民营资本,依法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的金融机构。继续深化银行业对外开放,应该逐步放宽外资银行进入的门槛,放宽外国银行分行的营运资金的要求,提高外资银行开展业务的便利性,同时还要进一步支持上海自贸区和金融改革实验区的银行业的改革。
第五,加强监管能效建设,进一步提高监管的有效性。优化市场准入,进一步简政放权。改进分类监管,银监会正在研究银行分类的管理办法,综合设计分类标准,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能够差异化的定位特色化的发展。完善微观审慎与宏观审慎有机结合的监管框架。还要加强监管政策的协调,努力解决跨领域和跨行业的监管空白和交叉重复的问题,防止监管套利,降低金融风险的隐蔽性、传染性,维护金融稳定,最后实现改革、发展、稳定的协调统一。
(责任编辑:DF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