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组缘何出现新动向
  • zt.wineast.com 发布时间:2001-12-13 8:32:32
    作者:0 文章录入:网友(华泰证券综合研究所董宏军陈军)
  •     今年是上市公司重组变化最多的一年,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的资产重组不再局限于以往的“乌鸡变凤凰”这一模式,强强联合这一国际重组的新理念也正逐渐在我国证券市场得到体现。格林柯尔与科龙电器的纵向整合、阿尔卡特与上海贝岭、宝马与华晨集团的横向拓展都是强强联手的典范。近日管理层又公布了《亏损上市公司暂停上市和终止上市实施办法(修订)》的通知,更加大了亏损企业重组的机会成本,笔者认为,在股票发行制度改革的前提下,随着中国开放力度的加强,外资企业的大举进入及国内企业为求生存的应对措施将促进强强联合这一重组模式成为我国资产重组的新主流模式之一。
      发行制度改革壳资源价值暗淡
      长期以来,国内证券市场的资产重组大多停留在“乌鸡变凤凰”这一模式上,被重组的企业大多是亏损企业、ST企业,这也使得ST板块成为一个被各方投资者所重视的独特板块,甚至常能出现逆市上扬的“奇迹”。究其原因是在以前的审批制下,由于对上市企业名额的限制,致使许多业绩优良的企业无法获得上市机会,只能通过股权收购方式间接进入证券市场,企业参与重组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能够籍此上市,对于重组对象选择的着眼点也大多在重组成本的高低。亏损企业由于经营业绩差,ST企业还面临退市场危机,因而要价较低,重组成本小,往往获得欲通过重组间接上市的企业的青睐。核准制的改革大大减少了这一束缚,只要上市公司符合一定的规定即可申报上市,不再受名额限制,从而减少了企业单纯为上市而参与重组的行为,也将企业对于重组对象的着眼点从单纯的成本考虑转移至成本、发展前景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考虑上,从而使亏损企业原有的低成本的重组优势大大降低。而《亏损上市公司暂停上市和终止上市实施办法(修订)》的公布使得亏损企业的重组前景更形暗淡。该规定将ST公司的有效重组期从两年大幅减为一年半,大大提高了亏损企业的重组风险,如在规定期限内无法完成重组就将遭遇退市,重组方也将会一无所获,重组风险的大幅提高将使更多重组方在亏损企业面前却步。
      强强联合外资实现垄断的捷径
      一般说来,垄断条件下可以获得比自由竞争条件下高得多的利润。对每一个自主经营的企业来说,出于效益最大化的目的,都将力争获得尽可能多的市场份额,确立本企业在市场中的垄断地位,外资企业的也不例外,其进入国内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在中国这个大市场上占有更多的份额。世界零售业三大巨头沃尔玛、麦德龙及家乐福目前在中国并不盈利,却仍不知疲倦的采取扩张政策,并实行薄利多销的方针,其目的正是为了以利润换市场,迅速占领尽可能多的市场份额。与国内企业相比,外资企业无论在技术、资金还是管理上均具有较大的优势,但缺点在于对国内市场不够了解,尚未能形成一个通畅的信息及营销渠道,在产业成长周期日益缩短,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重新建设营销渠道不仅费时费力,甚至还会因此丧失许多商业机会,而对国内企业的并购则无疑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方法,格林柯尔入主科龙电器正属此例。因此,外资的并购将更着重于企业的信誉及营销能力而非成本,相对于经营业绩较差的企业而言,那些经营业绩较好的企业往往已在业内打下坚实的根基,具有更高的信誉及更流畅的销售渠道,有助于外资利用这一渠道迅速占领市场。
      加强整合国内企业的生存之道
      中国以其广大的市场一直成为众多外资目光的焦点,但中国政府一直以来对外资实行的一系列限制措施使得外资在中国的经营受到种种束缚。随着我国加入WTO,对外资的种种限制也将逐步放开,相应地,国内企业所受到的种种保护也将被逐步取消,而不得不直面外企的强大竞争压力。与国外大型跨国公司相比,中国企业存在的普遍缺点就是规模较小,核心竞争力差。以零售业为例,中国零售业的头号巨子上海联华超市去年的销售额仅为13亿美元,不到沃尔玛的百分之一。规模小、资源分散的特点使得国内企业无法从全球化的角度来考虑公司的发展战略,有效降低成本。增强核心竞争力是国内企业生存的唯一之道。而强势企业间的合并可以在短期内实现资源互补,扩大市场份额。目前国内开放较早的行业如零售业、外贸行业等面对外企冲击已开始这一行动,如北京13家商业企业联手成立首联集团,福建省政府批准成立福建省外贸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将下属13家企业的全部国有资产纳入外贸控股公司管理等。随着外资的渗透,国内企业为求更大的生存空间,也必将陆续采取强强联合的方法,从而促进这一重组模式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