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络界的CEO,凭什么跟资本说"不"?--美商网的CEO童家威
  • zt.wineast.com 发布时间:2003-8-21 9:02:16
    文章录入:网友(任我行)
  •    资本"强奸"CEO,究竟是谁的错? 
       资本选择CEO,是让他赚钱的,而不是让他赔钱的。这就是资本的天性。
       CEO如果逆资本意志而动,必然要与股东发生利益冲突,其结果只能是自己"下课"。 


      美商网的CEO童家威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美商网做的是国际贸易,共融进4300万美元,就凭这笔资本,童家威自信地把盈利模式订定位于:只为国际大买家服务。但是,400多名业务员四面出击,好话说尽,辛苦两年,只靠网上交易平台使用费进账8000美元,而为此烧掉的风险资金高达几百万美元,每月仍然要开销1000多万人民币。 
      童家威更自信的一点是,美商网一定能在美国上市,宣称要募资10亿美元。这是童家威和其他两位创始人的初衷,美商网一旦在纳斯达克上市,他们就把企业拱手卖出,即可宣布大功告成。去年差一点,美商网就上市了,可惜时运不济,美商网被堵在纳斯达克的门口。童家威本来就没有长期经营美商网的打算,加之他根本不屑于企业的日常经营和具体管理,所以,上市无望,他便一蹶不振。从这个角度看,童家威本人就是一个投机者,再去指责资本的不够宽容,岂不是在打自己的耳光?对于网络业的这种急功近利行为,柳传志的一句比喻切中要害:把长跑变成了短跑。 
      事实上,童家威与投资者在经营理念上存在重大分歧。还是让他自己来说吧:"最大的冲突在公司将来的命运上,建立公司的目的是什么?是公司自身的赢利?还是投资方短期的套现?风险资金的意见是公司要尽量建立起可以销售的资产,把公司通过上市或卖出的方式套现。而我创立这个公司的目的很简单,就是希望中国供应商能利用这个平台扩大出口,自己赚钱,我也从中赚钱,我希望公司能够办成一个大规模的能在网上开展国际贸易的公司。理念上的不一致,做事就会很累"。 
      谁的过错已经很清楚了。投资者不再相信童家威的联翩大话,因为他们要的就是"短期的套现",你童加威强辞夺理,投资商只能毫不留情地请你走人。"下课"后的童家威还坐在美商网董事长的位置上,既不承认自己是一个输家,更不承认美商网的经营管理出了什么大的问题,仍然牛鼻哄哄,"创始人一定要有控制权,要让风险资本围着你的指挥棒转,而不是你围着他的指挥棒转。"说得没错,问题在于,童家威没有能力让资本围着他转,否则,身为董事长又兼着CEO,也就不会走到"下课"这一败局了。 
    互联网大潮把一些本不应做CEO的人推上了这个位置,一些只善于幻想和煽动,而拙于务实和操作人来做CEO,只能是历史的误会。历史的进化必将把那些不够格的CEO清洗出去,这才是历史的必然! 

      在新经济领域,尤其是面对资本的考验,我们的一些CEO还很不成熟,无论是个人素质,还是管理经验,都有待于提高。既然资本意志不可抗拒,干脆体面"下课" 
      国内CEO频繁"下课",有着错综复杂的因素。从大环境看,全球经济放缓,风险投资者迫不急待地要套现抽身。从企业自身状况考察,网络泡沫破灭,CEO回天无力,疲于奔命,穷于应付,而不能自拔。经营者永远摆脱不掉"资本雇佣劳动"的逻辑,风险资本对经营者行为的限制,比产业资本的限制更多、更严,说穿了,风险资本就是要在短时间内得到回报或套现。如果经营者不能满足风险资本的这一需求,投资者就不会信赖你,更不会再支持你。资本这只无情的手在左右着CEO的命运,CEO"下课"不能说不是一种悲剧。不过,这个悲剧的内核并不在于"下课者"本身,而在于我们对资本缺乏足够的认识和了解。首先,资本必然要求回报。 
      追逐利润是资本的本质,任何一家上市公司的董事会,都有责任给股东带来尽可能大的回报,都有权利要求经营者创造最大利润。一个放任CEO烧钱而不善行使职权的董事会,只是一群疯子,结果必然是"集体自杀"。反过来看,董事会有理由选择任何一个他们认可的CEO,来实现他们的期望值,当双方发生冲突时,董事会行使罢免权丝毫不算过份。 
      王志东在国内IT业的影响力和认知度是数一数二的,新浪在业界的领导地位也一直安然如山,投资者当然希望王志东把新浪做得尽善尽美,但是,他们更急于看到的是,新浪在最短时间内创造出盈利模式,并以最快速度获得高于投资数十倍乃至数百倍的巨额回报。事实怎样呢?进入2001年,新浪一直在一个相当尴尬的困境中徘徊。第一季度报表显示,新浪收入大幅度下降了30%,预计在下季度至少还有10%的下滑,赢利途径仍然是一片迷茫。 
    王志东让投资者失望了,所以,资本不得不"革"了王志东的命。就像当初"革"了沙正治的命而推出王志东一样,这次抛弃王志东而推出茅道林,都在董事会的职权范围之内。至于新浪的新一届领导是不是能够满足资本意志,那是另外一回事了,因为资本随时随地还可以让继任者"下课"。 

      其次,"下课"乃"国际惯例"。 
      德雷克·比姆·莫林咨询公司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自1995年以来,全球各大公司有三分之二至少更换了一次老总。其中,包括梅塔格公司的劳埃德·沃德、坎贝尔羹汤公司的戴尔·莫里森、宝洁公司的迪克·耶格尔、施乐公司的理查德·托马斯、朗讯公司的理查德·麦金、吉列公司的迈克尔·霍利等著名企业领袖。更有甚者,罗伯特·奥利里就任太平洋保健系统公司总裁,只干了12周就"下课"了,而沃尔特公司干脆在9个月里换了5任老总,平均每人任职时间约8周。最有趣的莫过于乔治·费希尔,他于1993年离开摩托罗拉,接任柯达公司CEO,曾被柯达员工奉为救世主。可是,他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实施的一系列改革,也没能把柯达的利润弄上去,结果在1999年底比合同提前一年自动"下课"。 
      作为职业经理人,无论过去有多么大的功劳,都逃脱不了资本驱使,上下进退皆坦然面对,才是正常心态。相比之下,国外的CEO"下课",就颇具君子风度。在过去的一年里,好几个最著名网站的CEO纷纷下台,Excite.com公司的乔治-贝尔、Lycos.com公司的鲍伯-戴维斯、Priceline.com公司的杰-沃克尔等等。这些人下台的最直接原因是,由于股票急剧下跌,公司无法向股民交待。 
    雅虎的首席执行官Tim Koogle走得很从容,也没有引发什么太大后遗症。在他执政期间,雅虎股票从52个星期前的最高点下跌了92%,董事会已经不能容忍。Koogle曾与杨致远等一起缔造了雅虎帝国的神话,当雅虎陷入低谷而Koogle又无力推动雅虎走出困境的时候,以杨致远为首的董事会毫不犹豫地请他出局。尽管在Koogle发表辞职讲话时,杨致远满眼含泪,但谁也改变不了资本的意志。 

      在资本的支持下,一些人白手起家,一下子搞出一个大企业,一下子成了身家数十亿的数字英雄。这就是资本的另一种力量。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资本的力量才是不可抗拒的。"下课"的人数越来越多,"下课"的频率越来越快,新经济时代的资本对CEO"喜新厌旧",已是国际市场上不可违逆的基本规律,中国CEO为何不能"下课"?与"狼"共舞,增强"狼"一样的竞争力 。
      网络界的一些职业经理人心态很不健康,收成好,就大吹特吹自己的功劳,收成不好,就抱怨老天,大放悲声,大骂资本无情无义,以发泄个人胸中的愤懑。 
      其实,资本并非存心要跟经营者过不去,一直没"下课"的CEO大有人在,比如,被誉为"国际经理"的GE总裁韦尔奇,号称"网络之王"Cisco总裁钱伯斯,素有"业界雄狮"之称的Sun麦克里尼,等等,灿若群星,数不胜数。如果说这些杰出的CEO都是身居世界一流跨国公司的显赫位置,没有太多可比因素的话,那么,我们现在就来看看,GE中国公司总经理付波是如何战胜资本的。 
      付波自1996年3月任职GE中国公司的总经理。当时,GE中国已病入膏盲,付波的使命就是找到一个妥善的解决方案,最终关掉这家倒霉的公司。可是,付波竟然奇迹般地救活了GE中国。没有什么绝招,简单地说,就是在解决体制上的弊端之后,付波不停地到韦尔奇及其继任者那里,贩卖具有美好市场预期的创意,从不带着问题去找老板,而是带着方案去换取机会,说服老板提供更多的资源,然后获得GE的更多投资。付波任职后,在一年内开发了两种填补GE在全球市场空白的新产品,从而令韦尔奇刮目相看。接着,付波不断强化GE中国的商务大使角色,协助GE各个业务集团发展在华业务,逐渐成为GE在华资源的整合中心,GE在华投资总额已超过15亿美元。付波的一切行为都是在按照资本意志行事,GE中国起死回生,称雄世界同行,最大的赢家当然是GE,但谁也不能否认付波在管理上的非凡才智。 
    与其说风险资本在寻找盈利模式,莫如说在麟选优秀的创业团队。一方面,国内创业者需要风险投资。没有风险投资,创业者将陷入"断奶"的困境,其发育和成长都只能成为一句空谈。我国的网络业从诞生之日起,就始终没有离开资本的哺育,现在更是嗷嗷待哺。另一方面,风险投资也需要中国市场。在刚刚结束的2001年国际货币会议上,100多位金融巨子和全球著名商学院的才子们一致认为,从中短期来看,资金将大量流入中国。既然创业者与投资者有着共同的需要,那么,当双方发生冲突之际,我们还是不要只去指责"资本意志"不近人情,而忽略检点经营者自身的不足。否则,我们只能被资本拒之于门外,失去更多的机会。 

      虽然目前中国"职业经理人"很多,但真正达到国际职业经理人标准的很少。中国的职业经理人自身素质存在几大障碍:一是从创业者到职业经理人角色转换的障碍;二是跨越文化背景的障碍;三是适应国际化要求的障碍;四是与资本沟通并驾驭资本运作的障碍。跨越这些障碍,一个职业经理人才能真正做到,把自己对事业的忠诚转化为对资本的忠诚,对企业的忠诚。 
      企业一旦参与国际化竞争,对手将是一流的跨国公司,CEO面临的压力将会更大:其一,全球市场变幻莫测,现在的竞争比20年前甚至5年前更为惨烈,业务更加难做;其二,投资者对经营者的期望值更高,董事会把CEO当作无所不能、可以解决所有问题的超人;其三,CEO既要对投资者不断作出新的承诺,而且随时面临新技术、新产品的冲击。哈佛大学商学院人际关系的专家简·洛奇指出,"一些压力来自外部,一些压力来自公众,还有一些压力来自CEO自己。关键是CEO自己要有清楚的认识。" 
      中国的职业经理人的最大问题是,往往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角色。何为职业?职业经理人的职业就是经营、打理,就是要把企业利益最大化,把股东利益最大化,实现这"两个最大化",也才能实现个人发展的最大化。如果我们动不动以老板自居,对董事会的要求不闻不问甚而置之不理,那就不仅仅是无能,而是无知。很多经理人往往中国市场经济发展很快,但与国际接轨还有着相当的距离,国外IT管理人才在风险投资和资本运作上都有相当的积累,其优势非常明显。中国CEO缺乏的是现代化的思维方式和全球化的视野,很多人过于关注理论上的思考,缺乏把理念放入真实环境中去验证和改进的能力,简单说就是执行能力过低。要走向国际化,中国CEO必须向世界上一流的职业经理人学习,要想避免"下课",只有一条路,在与资本共舞的同时,增强"狼"一样的竞争力。 
    (阿祥)



    专家眼中的人事裂变 

    中国的网站怎么了?网站的CEO们怎么了?这些曾经叱咤风云的CEO们,个人价值真的不能与企业的价值协调好吗?为此,记者分别采访了几位在经济学界著名的人力资源专家,想听一听他们对此事的看法。然而令记者想不到的是,他们的意见却是惊人的相似。 

      未必就是一件坏事 
      彭剑锋(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副院长) 
    王志东出局,我认为未必就是一件坏事,无论对新浪,还是对他本人来说。这说明网络公司已从“跑马圈地”的模式中逐步突围出去,将网络泡沫一点点挤掉,使网络经济逐渐回归理性。以前的网络公司,炒作成分很大,无论是CEO还是企业,而这次是一个重新洗牌的过程。这个过程必然是由个人的成功转变为企业家群体的成功,必然是由非理性的企业架构转变为理性的企业架构。计算机都需要升级换代,网络企业自然也需要升级换代。升级换代的基点在于建立为客户创造价值基础上的良性盈利模式上。伴随这个过程出现的自然就是人力资本和货币资本的摩擦、冲突到协调的过程,而这种矛盾激化的结果则是挤掉了网络企业的泡沫成分。知识经济应该重视人力资本,要承认人力资本的独特价值。新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本的主体具有对剩余价值的索取权,但是也不能忽视货币资本的作用。人力资本和货币资本在价值创造过程中具有对等的价值创造功能。只有集人力资本与货币资本于一身或者善于驾驭货币资本的企业家才能是真正有力量的企业家。 

      都是很正常的现象 
      王其文(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 
    这几年,产生了很多新的经济名词比如“虚拟经济”、“信息经济”,但概念界定并不清楚。“网络经济”就是其中一种。在这种“网络经济”下的网络企业的创始过程中,企业的构架完全是有一群高技术的人在操作,企业管理者是边做边学。而任何的企业都是为了盈利而存在的,网络公司自然也不例外。当股东们投资的公司不能盈利或者对将来靠原班人马盈利感到渺茫的时候,作为股东们自然就有他们的想法。股东们对于CEO的要求是很苛刻的,不仅欣赏他们“劳苦”,更重要的是看重他们“功高”。所以,王志东出局,丁磊要卖网易,黎景辉辞职,都是很正常的现象。中国网络企业第一代CEO的真正价值不在于将公司办成财源滚滚的挣钱机器,而在于他们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创新精神。对于将来成功的后继者来说,开创者的功劳必定是不可磨灭的。 

      未尝不是好的选择 
      徐联仓(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大部分的网络企业都是靠风险投资来运作。在中国,关于网络企业的政策又不完善。网络企业自身炒作的成分很大,虚的成分很多,有多少点击率似乎就有多少收入,这是不准确的。就拿香港鼎鼎有名的李氏父子各自企业发展作为比较,你就会知道,传统企业起的慢衰的也慢,而网络企业起的快衰的也快。在这种过程中,作为网络企业的CEO们,在这种大起大落的过程中,作为人力资本的价值已经体现的淋漓尽致。大势所趋,最后要么退出公司,要么卖掉公司,不管是自愿还是被迫,我觉得未尝不是一种好的选择。 

      应该是很自然的事 
      张一驰(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教授) 
      在我看来,我觉得CEO们离开网络企业应该是很自然的事。网络企业与传统企业有一个很重要的区别,网络企业的层级特别少而分权特别高。CEO们刚开始创办网络企业的时候,由于靠的是新行业、新卖点、新领域、新市场,个人的作用是比较大的。这两年,网络行业经过调整,公司的发展开始让位于管理体系,个人作用逐渐下降,股东们也从原来的注意个人的成绩到现在注意企业的业绩,从初创阶段的比较乐观到现在停滞阶段的失去耐心。所以,CEO个人价值的体现在股东们看来,只能在企业首先体现价值中体现出来。网络企业的真正出现也只是最近几年的事。年轻的CEO们毫无经验可以借鉴,所以,王志东等人暂时出局,做一下调整,我认为是自然的。 


    网络业,谁在赚钱?

    一说到网络,“只会烧钱的主儿”的印象就记忆犹新。中国网络业是应该等待入关后找一个已经上市的外资婆家呢?还是应该指望外资来开拓中国的互联网市场?或者是现在就开始走自己的赚钱之路呢?“偷偷地赚钱”,这是目前中国许多网络企业的宗旨。千万别被这里起伏的外表所迷惑,仔细研究,你就会发现,会赚钱的企业早就开始在“偷着乐”了。 

      ISP服务商从头赚到尾 
    ISP服务商从头到尾都在赚钱。不管用户上网去干什么,看新闻也好,玩游戏也罢,你总得通过ISP服务商上网吧?想上网就得先付钱给ISP服务商。从用户上网开始,到用户下线的一段时间,用户的钱都在往ISP服务商那儿流。你上网时间越长,ISP服务商收的钱就越多。但即使如此,上网费仍然存在巨大的降价空间。在国外,一条电话中继线可以为200个用户服务。而在国内,现在只能为20个用户服务。许多ISP服务商正在设计专业化、个性化服务,比如,对于炒股和玩游戏的用户,可以采取两种完全不同的网费策略。通过对各种不同类型用户的组合,将可以使同一条中继线发挥出更大的潜能,相对于每一个具体用户,最后的价格将会非常便宜。 

      门户网站赚一切可赚的钱 
      新浪最近推出了一系列新的广告形式:全屏广告、通栏广告、弹出窗口广告、声音广告、画中画广告、定向广告、全流量广告。这种广告给新浪的广告收入带来了一次大的飞跃。 
      网易除了通过电子邮件、电子杂志发送广告外,还推出了一些大型的企业广告(公关)策划活动,如金长城电脑拍卖、松下洗衣机“关爱母亲有奖征文”等等。网易还启动了“个人主页收费”服务,将个人主页分成4个等级:免费、小虾级(300元/年)、大虾级(700元/年)、龙虾级(1500元/年)。级别越高,系统所支持的功能就越多。 
      搜狐同样在用户身上动脑筋,“手机短信息服务”就是这样应运而生的。越来越多的网站开始向传统的电讯业务进军,争取网上网下的结合,希望有助于利润的增长。 
      网络文学“榕树下”一枝独秀 
      中国的文学网站,赚钱的不多,赚大钱的更不多。 
      “榕树下”网站的CEO朱威廉说:“我们的盈利模式有四种方式,书籍出版、联合品牌、电台贴片广告、稿件中介。” 
    “榕树下”只用半年的时间,从2000年8月到今年3月,收放已经超过1000多万元人民币,其中书籍出版占30%,联合品牌占30%,贴片广告和在线交易占40%。在美国长大的朱威廉在1999年用100万美元创办了“榕树下”。而如今,如果不出意外,“榕树下”在2001年的收入是350-500万美元,利润将达到150-200万美元。据透露,“榕树下”明年的目标是,收入超过1亿元人民币。沉默中的文学网站,也在悄悄地赚大钱。 

      网络游戏快乐地赚钱 
    先做个假设,以现有家庭电脑拥有量3000万台计算,假如其中有三分之一的家庭玩游戏,每个家庭平均每年消费100元游戏产品,就会产生10亿元人民币的市场。CNNIC今年1月的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国内就有超过420万网民参与网络游戏。以每人每年消费100元计算,目前就已存在3亿元的市场。由此可见游戏也是目前各类互联网服务中网民最能接受的付费服务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