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企业走出去:把握时机
  • zt.wineast.com 发布时间:2004-2-26 7:47:29
    文章录入:网友(任我行)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 


      法国巴黎百富勤融资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蔡洪平 


      北京新华信管理顾问有限公司董事长:赵民 


      德意志银行亚洲区副总裁:张红力 


      美欧亚国际商务咨询公司董事长:王辉耀 


      深圳市新天下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吴海军 


      主持人(陈伟鸿):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大家好,您现在正在收看的是《对话》节目,在这期的《对话》节目当中,我们将要和大家一块探讨一个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话题,那今天的节目当中,我们就选取了走在国际化路上的中国企业,我想这些企业可以比喻成中国企业界的甲A选手,因为他们已经都在向世界杯进军了,我们希望通过剖析这样的一些案例,最后能够得到一张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路线图,好,今天节目我们来关注一下这样的一家企业。 


      主持人:今天节目现场我们为大家请到了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的主席兼总裁王传福先生,掌声欢迎他。欢迎您王先生,大家对您的掌声特别热烈,因为现场的很多朋友可能第一次了解到比亚迪发展得这么快,但是在你的发展历程当中,有没有这样可以起到里程碑式作用的这种瞬间。 
      
     
      

      王传福:一个比较重要的就是在去年7月30号的上市。 


      主持人:说到上市我们不得不提另外一个人,他也是你们在上市过程当中的一个合作伙伴,你们之间有着很漂亮的合作,而且也成为了2002香港股市的一个亮点,他就是法国巴黎百富勤公司,那今天我们请到了董事总经理蔡洪平先生,掌声也欢迎他。蔡先生您好。 


      蔡洪平:你好。 


      主持人:蔡先生今天戴了一条绿色的领带,特别显眼,是精心挑选的吗。 


      蔡洪平:我感觉中国是一个经济发展最好的一块绿地,我认为这是非常相称的。 


      主持人:最好的一块绿地要配最漂亮一条绿色领带。其实刚才我们说过你们两人之间在上市的这个过程当中有过非常密切的合作,在上市之后你是不是依然对比亚迪对王传富先生有很密切的关注。 


      蔡洪平:我们是把它作为一个中国崭新的、一个新的工业经济的模式来关注和跟踪的。 


      主持人:那你们两个人应该握手言欢一下。谢谢。谢谢两位,来,请就坐。我们现在要回到2002年的七月,那个时间对两位来说,都是记忆犹新的,那对于全球的投资者来说呢,并不是一个有非常充分信心的时刻,大家都可以看到,道琼斯下降了20%,还有两支大名鼎鼎的股票,中银香港还有长江生命都跌破了发行价,但是就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比亚迪上市了,当时选择在这样的背景下上市,心里有没有过担心。 


      王传福:就担心发不出去,也确实是有这种感觉。因此每天都很紧张。 


      主持人:紧张到什么样的的程度呢? 


      王传福:有时候晚上睡不着睡觉。 


      王传福:在差不多11天里面,会见了差不多有600个基金经理。 


      主持人:11天会见了600个基金经理。那就完全是马不停蹄地会见,而且跑得范围很广。 


      王传福:最多一天差不多有九场会议,从早晨早餐到最后晚餐,最后到夜宵都是和基金经理在一起,我们感觉到很高兴,就是说这些基金经理他都愿意见我们。 


      主持人:那就是在这之前你曾经有过担心,他们可能不会见你。 


      王传福:不瞒你说,我们都很紧张,那时候经济确实太差,人家都不敢碰股票,这个时候,特别是香港民营企业很负面的时候,你这家公司毛利率又这么高,所以他们经常在问问题的时候很针对性去问这些。 


      主持人:你可能碰到过很尖锐很直接的问题。 


      王传福:非常尖锐的。 


      主持人:比如说呢? 


      王传福:比如说我们毛利率这么高…… 
      
     
      

      蔡洪平:当时就是很担心,你中国民营企业,(因为这样的企业)前几年毛利率非常高,人们记忆犹新,这个王总你的企业怎么样?王总就说,我是H股,H股根据中国的法律来说,公司法规定发起人股是三年不能套现的。王总说我这一辈子没有别的爱好,我会一辈子把我的电池作为命,作为我的生命来做的。第一个法律上我不能套现,第二我又不会这样做。这样就博得满场的掌声,我认为这是王总最真实的一个肺腑之言。基本上我认为王总一个是靠他的技术来推进,一个是靠他的感情来推进,他真是把一个企业当做他的生命来看待。 


      主持人:确实很多人曾经担心过,像百富勤这样的企业它只是生产二次充电电池的一个企业,而且也没有像很多打算上市的企业那样,临时穿一件高科技的外衣,你觉得他们最看中比亚迪的是什么。 


      王传福:投资者的话实际上他就围绕两个问题,第一个你赚没赚钱,第二个你赚的钱经理分多少,实际上就围绕这两个点,就是我们在所有的推荐活动当中,一定要围绕你的公司的盈利能力,未来的前景怎么样,到底盈多少利,分到多少。 


      主持人:你用什么来说服他们,来给他们这份信心呢? 


      王传福:我们企业在95年成立到现在差不多八年时间里面,我们在内功方面,一个是品质和成本方面,我们时时刻刻把品质和成本作为我们最重要的一个任务去抓,只有这两点提高才能提高我们的盈利能力,这样的话我们的投资者总会相信在未来三年甚至五年里面,有绝对强的盈利能力,绝对能够令他们赚钱。 


      主持人:所以我听说当你们到新加坡去路演的时候,你还碰到了一位一直期待着比亚迪上市的日本人。 


      王传福:对,这个故事非常很有趣,就是说我们在新加坡推荐的时候,因为我们这个企业,是做充电电池的,它是属于那种元器件类的,因此宣传不是很多,我们上市的时候这个基金经理才发现,找到了比亚迪,他找到我他讲了这么个故事。他说在两年前他买过三洋的股票,他问过三洋,谁是你的竞争对手,三洋说中国的比亚迪是他未来最强劲的一个竞争对手,他当时就回去了,回去就开始查,比亚迪有没有上市呀,两年前我们没有上市,查不到,他一直一直等待,终于到了新加坡,我们在一个午餐推荐会上遇到了,他就兴奋一下就来到我这里,他说我要买很多买很多股票,他一下就非常兴奋。 


      主持人:我们的观众可能也非常关心,在这个接触的过程当中,有没有什么记忆犹新的事情,我们也让他们来问一问。这位小姐。 


      观众:像您说的,在找基金经理的时候您见了大批的基金经理,看上去也很顺利难道真的就像您讲的这么顺利吗?那么在您和他们沟通的过程中,有哪些问题您觉得是最难以回答的,让您觉得有一点不知所措的。 


      王传福:这个问题问得比较好,实际上不瞒你说,我们进行到最后的时候,也碰到过一些基金经理,他们非常针对性地去问一些问题,就是说他不是针对你这个企业,他是针对他以前的这个经历。我相信这个基金经理是美国的一家,蔡总那天也在,美国那一家,他问的问题非常令我们恼火。 


      主持人:他说这些话是怎么样说的。 


      王传福:比如说我们现在给很多全球有名的客户供货,比如说我提到某一品牌的一个无绳电话了,我说给他供了货。他说那个无绳电话很糟糕呢。 


      主持人:原来是你们供的货,我说怎么那么糟糕。 


      王传福:就是让你一下特伤自尊,当然在我们这个队伍里面,大概有四个人,当时蔡总也在,我是惟一一个没有脾气的。我有时脾气还挺大,我感觉到这个人在这之前上过当,因为实际上我们也知道,在香港一些民营企业,确实为数很少的民营企业,可能会做出一些比较不太好的事令他很反感,后来他要股票的时候,我们蔡总说要不要给他股票,我说还得给他股票,他后来还是要了,我们还是给了他股票。 


      主持人:你当时心态为什么那么好呢,为什么没有很生气呢,你觉得他的那种问法,他的那种说法对你的自尊是一个伤害。 


      王传福:对,是一个极大的伤害,他也是安徽人,我也是安徽人,我早期借了点钱,他说你这个钱怎么来的,就说了很多让你很烦的这些事。然后你这个技术专利是不是抄三洋的、抄日本的、抄韩国的。我们跟他们完全不一样,如果有一天你到工厂看,我的工艺我的生产线和日本截然不同的。日本是用纯干燥室来做锂离子电池的,我们比亚迪不用干燥室做锂离子电池,这就是截然不同的,他认为这是抄他们的,认为一点中国人的一种自豪感都没有了。 


      主持人:所以你在碰到他之前,是没有人敢或者说没有人曾经这样质问过你这些问题。 


      王传福:没有,从来没有。 


      主持人:从来没有。 


      王传福:连我们蔡总长得黑一点,说是什么地方人? 


      蔡洪平:他说是菲律宾人。 


      王传福:菲律宾人,对。 


      蔡洪平:我说我是上海人,他说你好像菲律宾人。 


      主持人:我想象当中,他跟你们两人谈话的时候,是翘着二郎腿,在那抖着抖着,眼睛可能都不正视。 


      蔡洪平:完全对,陈先生说得非常对,比如说张先生在我们做投资银行知道的,一般在路演的时候碰到基金经理,一般非常认真的基金经理他会带了很多研究报告过来,他写了很多笔记的,过来以后左边一个电脑右边一个计算机,然后会问很多问题,这种基金经理非常简单,他们问了很多问题就会马上下单子。我们可以简单说一个过程,我们到了纽约的时候,跟单率,就是说我见的基金经理比如说100个,只有差不多60个基金经理下了单子,而且当时跟发行量还是有差距。我们最后两天是冲刺的,我跟王总说这个没关系,他到纽约的时候我见他,我说王总再坚持最后一下,没有问题,我相信到明天就会捷报频传。 


      观众:比亚迪在上市的时候有没有考虑过在纽约或者伦敦上市,因为据我所知在国内的企业很多在上市的时候都选择两地或者三地上市,这是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就是公司在市场上进行推荐的时候,当然会见很多投资者,那想请教各位,作为欧洲的投资者和美国的投资者,他们在看待中国的产业这方面有什么不同的期望或者是观点。 


      主持人:好,谢谢,这个问题我想两个人可能得配合着回答了。 


      王传福:我们在这一次路演的时候也会感觉到,欧洲的基金应该说相对于美国来说更表面一点,美国一些基金看中国的企业看得更深层一点,如果你理念比较好的话,或者你经营企业这些东西比较好的话,他就很容易给你下很大的单,而且我们确实也争得了一个企业,像凯比特,它也管理了好几千亿美金,它就全是问你底层的东西,比如说理念,你怎么去管理企业的一些思路,你成长的一些问题,就问你个人很多属于这方面的情况。 


      主持人:对于他们这样的提问你个人有心里准备吗? 


      王传福:那个是你准备不出来的,百富勤原来给我们准备了一套,那是,后来不搭调的。 


      蔡洪平:我讲个小故事,我们在7月23号的上午见了纽约一个大的基金,我们问一些问题以后,他给他一个评价,就说是冷酷无情的,说他的逻辑非常简单,他说我接下来要做的是抛三洋的股票,买比亚迪,很简单。 


      主持人:不过怎么看也不像冷酷无情的。 


      蔡洪平:他说的他商业逻辑,这个没有办法。是非常残酷的,事实上在比亚迪发展的时候,很多的竞争对手是在流泪,或在流血,这个没有办法,非常残酷的。 


      王传福:我本身是学技术的,实际上先是一个工程师然后再办企业。企业从小开始,从二十人开始,到现在一万七千人。就等于说像一个小孩子,从小要把它拉扯大,等于说我们八年走的路,就把日本人差不多十五年的路走完了,我们这么快的速度,因为这个效率非常高,现在这个市场像战场,容不得你去想去思考去争论,容不得的,只有往前走。 


      主持人:我还看过另外一种说法,他们把这个企业从出生到长大,甚至到走出过门参与国际竞争,看成是一个化蝶的过程,以前我看过一个故事,就有一个小孩他特别期待着他的这个茧能够迅速地变成蝴蝶,天天看天天等天天盼,后来终于有一天他发现这个蛹已经咬破了一点点壳,但是还没出来,他想我能不能快一点让它变成蝴蝶,我来帮它一下,他就拿剪刀把这个茧给剪开了,剪开了之后第二天等待他的不是飞出来的一只蝴蝶,而是这个蛹死在了壳里边,死在了这个茧里面。所以说用化蝶来比喻的话,我觉得这个壳什么时候该破,什么时候它能够化蝶这个时机掌握是非常关键的,这个时机是你们两人一块商量出来的时机,还是谁给谁施加了更多的压力,让这个时机提前到来。 


      王传福:这个时机的话应该企业来定,因为你企业经营的最佳状况,最清楚的是你本人。 


      蔡洪平:作为一个银行为企业服务来说也要尊重公司的发展规律,就是说他在茧里面,你不要剪我,我还没长大,我还没飞出来,那么我们当然也不可以剪,这是一个双方配合的过程。 


      主持人:今天这个蝴蝶已经飞出来了,在等待蝴蝶飞出来这么长的一段时间,您有没有失去过耐心。 


      主持人:说实话有的时候好心不一定能办到好事,可能有的时候实际是很关键的,所以刚才我们大家都在探讨时机,什么样的时机是最合适的,那我们也想听一下今天我们几位嘉宾他们对时机的看法。 


      赵民:我认为这个时机的掌握,更重要的是和中国加入WTO这样一个大背景是有关系的。第二这个时机我觉得还和它八年的历史还是有一定的关系,现在的人都是早恋、早婚,八年上市来说对一般的制造业企业来说是早了,但是为什么它还能够志功,发出一个很好的价格呢?其实我认为这个也是跟它独特的原创技术是有关系的,在这样一种原创技术下面呢,它即使早一点的话,其实有利于解决它这个民营企业内部的机制的问题,自己企业做到八年的时候,有很多问题积累到一定程度,实际上你不通过积极的发展去解决,就会爆发出很多根本性的问题,我想一个机制其实对时机来说是更重要的因素,这些问题可能是管理内部的问题,有些事情可能老总并不好讲,我只是帮他说这个话而已。 


      王传福:实际上我们这个企业还是很单纯的一个企业,我以前是用一些利润滚层来发展,就等于说我用一条腿走路,而现在的话,如果我发行上市,我利用国际资本市场的力量,我变成两条腿走路,这样我走路可能就更快更好。这是我们当初发行的一个动力。还有一个动力就是说,因为这个价值,企业的价值,企业它也是一个商品,那我们选择上市的话,使公司的价值提高一下。比如我们现在的市值差不多有80亿港币,如果说你不通过上市,你的市值永远做不了这么高。 


      蔡洪平:它上市的时候,净资产是5.2亿。 


      张洪力:我想这个案例也说明作为中介机构在上市时机的选择方面,提供了很多市场方面的信息,行业的分析介绍也是至关重要的。您刚才也提到了,上市本身不是最终的目的,上市只是整个企业长期发展战略当中的一部分,那么上市需要一炮打响,更需要的是好戏连台,您刚才也特别提到了拿到这些钱怎么办,钱这么多在手里怎么样给投资者新的更好更多的回报,这是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主持人:关于上市的考虑呢,今天我们还请来了另外一位嘉宾,你们的神舟电脑现在还没有上市。 


      吴海军:我觉得像我们这些民营企业,你只要能把公司扎扎实实做好,社会和政府各方面都会来认同你,所以任何一个企业选择在什么时候上市,我觉得不是特别重要,只要你是把企业做好,是金子就一定会发光,无论在什么时候。 


      赵民:是金子也未必会发光,埋在沙滩里面没被淘出来,所以像蔡总这样的人,就属于淘金的人,其实我们作为股民应该很感谢像蔡总这样的投资银行,给我们淘出这种金子来。 


      主持人:还有这样子不愿意被淘的金子怎么办呢? 


      吴海军:我认为我的神舟电脑,当我把它做得更美的时候,做得更好的时候,当我更有信心面对我的投资者能给他们充分回报的时候,一定会积极上市,因为只要是好的东西,我就愿意跟别人分享。当我自己还觉得我做得还不够好的时候,我还需要继续努力。 


      蔡洪平:吴总我建议一点,上市也不仅是你愿意上,我们愿意帮你做,还要符合国际投资的胃口,它愿不愿意投资的问题。第二上市规则的法律要求能不能符合,会计的财务要求能不能符合,上市也是非常严格的。 


      王传福:实际上我以前的观点和你的差很多,但是当你走到这个境界的时候,如果让倒退到以前的观点,那时我错了,比如像我们现在所动用的资源就很多。我们现在账面上的现金就有几十个亿,同时的话,我银行授信的额度有很多个亿,这样的话我可以做一些更大的一些产业。另外的一点的话我这个产业在华尔街只要提到比亚迪,知道有这么个企业,这样的话我寻求国际合作的时候就很方便,如果以前你不上市的时候,华尔街根本没有听说过比亚迪,银行根本不和你谈,这都是一些机会,你一旦上市以后,就相当于你又爬到一个山的另外一个高度,然后在那个高度上,你看到的景色和你当初的高度是没法比的。 


      王辉耀:我觉得比亚迪在香港上市非常好,就是说你打响了走向国际的第一仗,获得了一张很好的国际名片,第一仗已经首战告捷,那么再下来能不能再接再厉捷报频传,那就我想听听你对企业进一步发展的思考。就像刚才讲的,这也不是一个进入门槛非常高的企业。比如说三洋或者说松下到中国来设厂是怎么一个情况。再一个就是说国内很多这种家电企业也在找出路。比如说奥柯玛现在就是也想要投资十亿要建造一个电池厂,也要生产这些东西,如何面对国内国外的竞争,进一步保持你在电池领域的这个领先地位,起码是在国内的领先地位,进一步是在世界的领先地位。 


      王传福:对,实际上做一个企业家,他目标很简单,就是要赚钱。现在实际上大家都用周边的一些资源,对中国的企业家来说,中国的资源是什么,实际上中国的资源我想无非是两方面,一方面就是人的资源,中国有大量的比较廉价的劳动力,这块资源可以说是二十年不变的,我们说英国是个制造中心,或者说日本是个制造中心,它很快就消失掉,因为它的工资涨上去了,但是中国呢,这个制造中心可以持续二十年。 


      主持人:二十年他们的工资基本上没变。 


      王传福:几乎不会变,因为还有那么多农民要解决就业嘛,这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问题。另外一个高级的知识分子这一块的资源也是非常大的。像我们请一个博士,或者美国请一个博士,或者日本请一个博士,价格会差很多倍,有的差八倍,有的甚至于差十倍,但这个劳动成果差不多,有的甚至于中国人做得更好。那么这块人的资源是非常大的一个资源。第二块就是市场的资源,中国的市场真是非常大,实际上我们未来的投资也是鉴于这两个资源的使用。我们会把它揉和在一起,形成一个更大的一个产业,我觉得最后一块肥肉可能还是汽车了,因为我觉得这个汽车…… 


      主持人:所以你看中这块肥肉了。 


      王传福:因为我们是一个国际竞争型的企业,假如说日本做出来东西是一块美金,那我们中国人我做出来的东西,应该是0.7美金,还有30%的利润,那么汽车现在就不一样。汽车的话你看,中国做的汽车很贵,我觉得这里有一些机制上的一些问题,我觉得这里机会比较大,我想我未来投资的话也是在电动汽车,在汽车方面有所发展,因此我想动用我这些资源,去把中国最后一块肥肉也能够争取吃一点。 


      主持人:当大家都平摊这个成本,或者说共同享有同样优势的时候,那你的优势还在什么地方。 


      王传福:实际上你可以看我们的例子,我们在95年发展起来,当初20个人成立这个厂的时候,那时候是一群人,中国电池行业门槛很低的,几十万块钱也可以干,两百万也可以干的。当时在95年的时候,国内像这种小的电池厂应该有50、60家。当时做电感电池,锂电池是慢慢随着发展。所以在当初这个时候,当初我们很小的时候,竞争对手很多都比我们大,我们实际上最困难的是那个阶段,我们把这些比我们大的竞争对手慢慢慢慢给它打掉,甚至于我们在这片沼泽地里面我们在搏斗,搏斗什么?就是价格战什么什么的。 


      主持人:这些都打过。 


      王传福:我们到97年之后,啪一下就跑到阳光大道了,现在他们还是停留在沼泽地里面,去打价格战,去挖人。现在的话我们在柏油马路。应该说我们现在遇到的国内的竞争比我三年前四年前遇到的国内竞争要小得多,现在的话他们充其量也不到我10%,任何一个厂家也不到我10%。 


      主持人:为什么你能从这个沼泽当中跑到阳光大道上,他们却依然留在这个沼泽地当中打架。 


      王传福:实际上中国有很多廉价的东西,但是要把它做精。比如说像当初这个电感电池,很多厂家都来做,但是你要能做到给大厂家去使用,给当时是朗迅,朗迅能使用的厂家不多。就是说一个企业要把品质和成本这两点结合在一起,又要有成本又要有品质。有些企业可能是成本做得非常好,可它呢品质差一些,有的企业可能品质很好,那么成本差一点,我们比亚迪的话呢,在95年到97年这几年,苦练成本和品质,如果把这两点抓得恰如其分,这样形成一个核心的竞争力,也就是说构造一个企业的核心,我觉得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是一个品质和成本,再加上一个效率。我们当初在这几个领域里面,把这个掌握得比较恰如其分,这样的话我们当初在激烈的竞争中已经把它们抛开了。那现在我们的主要竞争对手是三洋,国内竞争是有一点,但是危险比较小,那我们已经走到很快,越来越快。因此原来我们计划是2004年成为全球最大的一个锂电池制造商,这个是日本都这样认为的了。 


      主持人:有一句话说你的客户的水准就是你的水准,所以你这些年来是不是就特别注重挖掘这些大客户。 


      王传福:对,挖掘这些大客户。很多厂家可能也都在做成本,这里与研发有关,实际上话一个企业的核心更主要的还是在它的研发。比如像我们的一些同行,像三洋,它们过去很多研发上是朝高品种方向去走,在我们比亚迪的话,我的研发有两个方向,一个方向就是和三洋一样朝高品质方面走,一个方向是在保证现有的品质下,如何向低成本去走。比如说我通过设计改变一个材料使成本下来了,或者说我改变一个生产工艺,我不用纯干燥室来做锂离子电池,我用普通气温下做锂离子电池,一下把你的设备投资就降低了,这样的话使你的成本一下就降低了好多。不是说通过今天少出差,明天少坐什么飞机那个省的钱都是很少很少的,关键是通过你研发的构成,把你的研发的力量动用起来,在成本上下工夫,这样获得收益的话,有四两拨千斤的效用。 


      主持人:在你的记忆当中有没有哪一个项目是通过研发节约了成本,节约了多少。 


      王传福:太多太多,我们电感电池的话很多成本都做得非常好,在当今世界上应该已经是最低的的。就是说我们用了很多新材料,把它替换过来以后,成本大幅度降低,降了很多很多,我们这方面经验非常多。 


      主持人:这些你的对手都做不到吗?还是它们不愿意做。 


      王传福:他们在赶,我相信赶至少有个两三年,等到两三年过了以后,我又有新东西了。因此这就是企业为什么要保持一个很强大的研究开发的力量,这个研究开发的力量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作为一个企业家来说,我们要赚钱,赚钱就要创造定单,利润是通过定单来创造的。创造定单需要靠你创造一个产品,产品靠什么,就靠你的研发。但是研发的话,这一批人,我们企业称为游手好闲,研发人员就是游手好闲了。 


      主持人:游手好闲的人。 


      王传福:他呢又需要大量的钱把他养住,这些钱又是从利润里面拿过来,实际上我们做企业就是这么一环扣一环去走,因此我觉得一个企业家他应该试试用他的脑筋去想,一定要把这个研发放在一个很高的位置去做。 


      主持人:你们的研发得到了那么多大客户的重视,不过据说在当年,要争取到他们也是费了一番工夫。比如说哪个大客户是你争取得比较困难的。 


      王传福:像摩托罗拉就争取得比较困难。因为摩托罗拉它以前一直都是用日本的,因为日本是一个充电电池王国了,在我们进入摩托罗拉之前,他100%用日本的电池,日本的设备是全自动化的,全干燥室。后来他们到我们这儿一看,他瞧我们样品非常好,当时我们有个实际情况就是说成本的压力很大,他的成本压力也很大,这就是我们的机会到了,然后他后来又派了很多人去帮助我们解决这个变量,因为人多的话就会有一些变量,因此就要解决很多变量。摩托罗拉这个公司也是非常讲究本地化生产的这么一个企业,对中国经济的贡献也很大。于是他就请了几个工程师在我们公司大概工作了六个月吧,就把整个变量慢慢去控制控制,虽然人多但我们把变量给控制了,最后我的产品还是非常好的,一致的,能够达到他的国际标准。 


      主持人:那在企业快速成长的过程当中,每个企业都会碰到一些瓶颈问题,在你的企业当中,这八年来,也一直很高速的发展过程当中的,那你所碰到的瓶颈又是什么。 


      王传福:不同的阶段是不一样的,早期的时候,我们是缺钱,因为民营企业嘛,这都有感受。那时候银行也不太认我们,又不太相信我们,我们当时招工都很困难,因为在95年的时候,那时候招工人都很困难,招一些管理人员到你这来都很困难,因为你是个民营企业,觉得都不太相信。实际上我们在95年的时候,当时想把我的股份牺牲到,卖掉50%,只拿50万美金,香港有一家基金想买,但是它现在后悔得不得了,当时我们就为了拿那点资金,把50%的股份都卖掉。 


      主持人:都愿意牺牲掉。 


      王传福:只要50万美金,但是因为他嫌我们企业太小,他认为我们公司太小,不值得,而且是一个作坊一样,因此这个案子就否定掉了。当然现在也是后悔得不得了。那么到了后面的发展的话我觉得还是一个人才的问题,比如我们电池这一块人才是够了,我们要发展一些相关产业就是人才的问题。我相信我们以后发展都是很困难,只是在人这一块我们觉得还是不够,还需要更多的人才去发展我们这个企业。 


      主持人:大家都评价说你是一个特别会抓住机会的人,眼光非常地独到,就像八年前你要进入电池行业一样。 


      王传福:当时因为中国这个产业分布里面有很多缝嘛。像对于我们,当时我们的资源,像我们所利用的资源很少,我们当初只有一两百万这么一个资源,我们现在给国家创造的就业、税收,多少的就业多少的税收,我们现在差不多一万七千人,税收的话就不得了了,因为我们利润很高嘛。你像我个人,去年2002年我个人的所得税都交了1600万。就是说我们用了那么小的资源,给国家创造很大的价值。我们当初的时候,资源很小的时候,就想找一些缝,发现了充电电池是一个缝,我们看到一些报纸,觉得充电电池被日本垄断,那么国内市场越来越大,这是这个产业的机会,那就选择这个产业。但是我也觉得,因为当时也有很多别的缝,包括像程控交换机呀很多都有缝。如果别的缝你要发现可以利用这些资源的话,也能够去成长,但是我觉得选择这个电池的话,应该是非常对的了。 


      主持人:前面我们台上的两位嘉宾谈到了他们对各自走出去的一个理解和认识,特别想请教一下我们台下的一些嘉宾和朋友,大家对于中国企业走出去有着什么样的理解。王辉耀先生您觉得什么样的情况叫走出去。 


      王辉耀:走出去一般可能就是说分四个模式。一个是进出口;还有一种走出去,就是说比如利用你的许可证,或者你到国外生产;那么还有一种到国外去建立合资企业;再有就是建立你的全资企业。那么我觉得目前来讲,中国企业一个是面临要出去融资,包括像王总这样,到国外上市这种也是一种模式。那么更重要的我觉得就是说,可能在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如何把我们在海外的(一个是)价值链,还有一个是广大的销售队伍,能够利用起来跟国际接轨,这样的企业,才能成为真正的一流的企业,也在能够在国际市场上站住脚。如果不出去,在国际市场的地位也不会有。 


      张洪力:中国的企业走出去还是应该慎重的,而不是要盲目的。英文曾经大概有四个字来说好的企业怎么样长远的发展。第一个就是问,作为一个企业的老总的话,要不耻下问。第二个呢还是要听,也就是你要虚心地听,其实外面的高手还是很多的,每个人对你企业的发展都有不同的看法,包括你企业最低级的员工都会对企业的发展提出很好的建议,所以这个听,往往是我们企业领导缺乏的。第三个就是要实施,也是说你要在听到好的建议,听到好的提法的时候,能够在这方面采取行动,使企业进一步发展。第四个当然是付出,像蔡洪平这样给你提了好注意的话,要付他六千万,这样的话你能拿十六个亿。 


      主持人:要辩证地来看待你所付出的成本它能够给你带来多少的回报。 


      王传福:是。 


      主持人:好像有点勉强。那赵先生您觉得中国企业走出去,走到哪里叫走出去,要往什么方向去走。 


      赵民:我现在觉得我们中国企业走出去,其实用一个比喻来说可能比较合适,就是做狮身人面像,鬃狮的身体,国际的理念。而要做到这一条呢,按照国际标准,在国际上的股市上面上市是最短的一步,最快的一步,最标准的一步。 


      主持人:那这步相对其他的步骤来讲,在风险上面,会有一些什么评价吗? 


      赵民:要是讲到香港的这个股市,我觉得这是第一步,那么如果要是说再往前走的话,在其他的比如说纽约或者说伦敦这样再去发行股票的话,那就是走了第二步。我觉得中国的企业走到国际上去的,远洋之前,先在近海练练手。那么第一个就是要把自己变成中国企业的形象,咱们还是在中国,用中国的成本,交中国的税,提供中国人的就业机会,但是它产品已经是国际化的,产品是国际化的,走出去以后的目标我认为不是真正的拥有资源,而是控制资源,这叫这个企业在产业里的影响力,如果我的股票一跌全都跌下来,那就叫影响力。如果我的股票一上,大家都能上去,那叫龙头股,对吧,所以这叫走出去的结果。 


      主持人:您觉得像王先生他们走到位了吗? 


      赵民:他不是还得两年以后成为行业老大吗,然后还要在中国的汽车行业分一杯羹吗?实际上这点是对的。 


      主持人:所以还有一段路要走。 


      赵民:太多了。 


      主持人:太多了。 


      赵民:二十年,到2020年还有18年,基本上这18年中国经济每个方面的增长,总体上的总量的增长是摆在那儿,是肯定的。 


      王传福:中国经济发展是不可阻挡的,那么在这个经济大潮里面我们有时候睡觉的时都睡不着,觉得这里有很多缝隙,我们比亚迪现在在寻找一些缝隙,然后利用我们一些资源来去做一些更大的发展。 


      观众:我想问一下,作为一个民营企业,现在变成一个上市公司,那么你们现在面对的是投资者的压力,那么从这个企业来讲,怎么样去完善你的治理机制。 


      王传福:实际上我觉得一个企业来说,规范当然是铁面无私,必须要规范。还有一个我不希望通过任何一些不规范的东西,实现我们的一些目标。因此我觉得一个企业最终你要把你的企业做得欣欣向荣,你根本不需要任何东西去掩盖什么。另外一点就是企业本身国际管理的人员,一定要严格按照一些现行的法规,去做一些事,比如说税,像这些方面,在我们企业内绝对规范个人所得税,任何税都是一分钱不会少,任何人,从老总到下面任何人都不会少一分钱,这样你企业整个就很规范,按照一个游戏规则去做。 


      观众:那么现在假如说有这样的一个企业默默地在关注你,也在蓄势待发,现在没有暴露出来,突发性的他来了一次,当然是个很大的对手,在投资各个方面都能够达到您的重量级,突发性的这种竞争,你是怎么去应对的。 


      王传福:我相信它不会突然变得很大,他要拿到很大的生意的话它会变得很大,但是拿到很大的生意是不可能的,在商业逻辑上不可能的,如果它慢慢长大的话,我们会发现的。我们一旦发现以后就会采取措施,就要把它干掉。实际上问题就在这儿,我刚才在说,我们拿到一笔大生意,不是突然拿到的生意,是慢慢慢慢做到的,因为一般像这种大生意,就是慢慢做得很大的。我们觉得我们这个行业有一点不一样,就是慢慢慢慢使用的,包括像摩托罗拉给我们的生意也是,慢慢地几个月几个月,慢慢慢慢变得很大的。这时候的话如果我们的竞争对手进去以后,我们会感觉到,我们在客户那感觉到,某某进去了。它可能会占多少份额,这时候我们就会采取措施。商场如战场,你必须要有一个很警惕的眼光去看,看你的周围有什么变化,一旦有风吹草动,一旦发现某地方有动静了,你开始行动。因为我们始终把市场当成比战场还残酷的这么一个战场,始终我们每天是在战斗。我们早晨一起来就开始要准备去战斗,这都是必须这样去做。要时时刻刻地紧盯你的后来者。这个你刚才说的,我们是一旦发现我们就要采取一些手段,价格的手段。 


      观众:牵扯到您一个商业秘密,您有没有像当初三洋两年前预测您是潜在的竞争对手一样,现在也有您一个潜在竞争对手对您构成威胁。 


      王传福:三洋和我们是不一样的,其实我们觉得也非常难为三洋,我们很难为它们,也觉得它和我们不是一个起跑线,它的设备投资折旧就占了40%,我们设备投资折旧只有3%,就光这一点我们成本就相差30%到40%,所以它和我们不是一个统一的起跑线,所以它降了价才降一毛钱两毛钱,我们一降就降一块美金,这就没法跟我们斗。所以说为什么我们觉得很难为它们我们也不好意思。 


      主持人:其实说实话,成本一直是你们的一个法宝,它可以让你在国际市场赚很多钱,也可以在需求逐渐变冷的时候依然有钱可赚,但是现在大家都看到了,二次充电电池的价格好像是在下滑的,而且这种趋势应该说是不可挡的,在这种情况下,你对未来赚钱,对盈利还是依然充满信心吗? 


      王传福:依然充满信心,因为我们有很多项目在研发,我们有更低成本的一些方案。 


      主持人:比原来更低的成本。 


      王传福:改变设计呀,改变材料,你要让后来者下去,你必须把你的门槛提高一点,把总量提高到一定的程度以后,就把后来者堵住了。实际上技术提高并不是我们的本意,按照我们的本意我希望闭着眼睛做一个产品,是最好的,是成本最低的。但是你要让后来者下去,你必须把你的门槛提高一点,把容量做高一点,这样的话后来者就进不去了,进不去的话,你这玩儿的还是这么多人,等他们慢慢高了的时候跑进来的时候,你再把门槛再提高一点,它又在这边,你还是和三洋在一块玩儿,就是这样。大家在这里很多企业家就是做生意,就像是玩游戏,最后这个盘里面就三个人吃,那我们就吃了,只要有人进来,我们把技术门槛提高一点,这就需要你有研发,一个企业必须有一个很强的研发队伍,你始终在那去制造一些规则,需要的时候你把规则提高,这样很多人就进不来了,这样的话,这块饼还是你在那吃。 


      蔡洪平:中国有个价格大战,只要你生产的东西赚钱,马上就有人复制,然后马上就降价,这是一个在中国非常普遍的经济现象。在比亚迪不怕这一点,我看两方面你特别留意,刚才王总讲到第一点他有核心的研发这是很关键的,第二是国际产业链,注意这句话的概念,实际上比如说摩托罗拉也好,今天摩托罗拉的朋友我看也在,实际上他们对一个企业的认证过程实际上是非常漫长的,它有技术呀、质量呀、服务呀、管理呀,是一个全方位的认证,而不是一年两年,所以我说为什么提倡中国企业要进到国际产业链里面去,进去不容易,可是进去以后,你的地位也是人家不容易用降价的单一的办法来打破你的,我相信也是不容易的。 


      主持人:您刚才提到有一位来自摩托罗拉的朋友,他对于已经进入产业链当中的比亚迪应该是有与众不同的看法,我们也听听他的看法。 


      赵民:大家对王总都说了很多鼓励的话,我给王总泼盆冷水,我觉得刚才其实王总讲到这点我觉得是讲对了,苦练内功的人才问题,所以我的问题就是,你通过什么样的办法解决你的人才问题。 


      王传福:我们是一个愿意分财的这么一个企业,我们把40多个管理人员,包括我们现在的高级管理人员部门经理,都纳入到我们的发起人里面去,实际上这家公司我只占了20%的股份,我们中级的管理层他们差不多也占了20、30%的股份。这样做的目的也是希望能够共同成长,共同致富。也就能够把人才牢牢地捆在企业里面,把他们的命运和企业的命运基本上捆在一起。 


      主持人:听了大家这么多对于比亚迪的关心,你自己觉得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王传福: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我很感谢祖国,祖国经济的大潮当中,如果我们再早出生十年的话,没有今天。就是说我假如说是56年出生的,我是66年出生的,没赶上,如果再晚十年的话,可能竞争太残酷了,也赶不上。因此我们感觉我正好生活在这个年龄段里面,又赶上经济大潮发展,赶上通讯、赶上手提IT行业的发展,因此我很感谢在祖国繁荣富强这个阶段里面我出生了,然后赶上这一班车,非常感谢我们祖国这个经济的发展。 


      主持人:今天我们关注了比亚迪这么长时间,大家都发现比亚迪在完成了自己的原始的资本积累之后,就开始主动地面向世界了,加入到国际产业链当中,过去虽然是比较令我们激动的一段时间,但我想大家肯定更期望于关注你们有待检验的未来。我们也谢谢两位来到节目当中。 

     
     

    (编辑:枫聆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