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本创业:我的事业从87元开始
  • zt.wineast.com 发布时间:2005-5-30 15:17:55
    文章录入:网友(cuicui0429)
  •  正明个子不高,穿着普通,但眉眼的轮廓鲜明,给人一种坚毅的感觉。他用纯正的武汉话介绍自己时,第一句话却是“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村人”。
      叶正明1963年出生于黄冈浠水县,19岁那年带着父亲四处借来的87元钱,独自来到武汉闯荡。从他的讲述中记者发现,尽管他所受教育不多,但却能准确地把握市场动态。正是这种敏锐的“嗅觉”使他从修表匠做到小服装商,最后自己创办公司。如今他旗下已拥有35家房屋中介连锁店,及武汉知名的房地产网站“汉房网”。

      “踩”着87元进城

      我在农村出生,在农村长大,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村人。

      小时候吃了很多苦,就连读书的钱都是自己卖柴禾赚来的。那时候柴禾两三分钱一斤,一担能卖上一元多。一个学期10元钱的学费,要卖十趟柴禾才够。

      对于那段农村生活,叶正明一笑置之:“这些不说,太多了,蛮丑。”

      高中毕业后,我考进一所中专,读了一年不到,我就后悔了,学校教的专业没太多用,家里又穷,几个妹妹都要读书。我不想读下去了,就想着怎么早点赚钱。

      那个时候,农村人都认一句话“天干饿不死手艺人”,我很快就做出决定———学手艺去。

      1981年,手表正流行,年轻人都以拥有一块手表为荣,手表坏了不舍得丢,就找修表师傅修。做修表这一行,肯定能赚点钱。我就托亲戚帮我找了一个修表师傅,拜他为师。学了三个半月,修表技术都学得差不多了,就去参加考试,拿了《钟表修理技术合格证》。有了这个证书,我就可以自己营业了。

      我彻底放弃了中专的学业,马上在老家摆起了修表摊儿。但没想到,生意做完了,钱却收不到。那时候农场里都是工分制,到月底或年底才变现。我帮别人修一次表,只能收到一个欠条。等工分变现,才能收到钱。半年下来,我还有200元的账收不回来。看样子,修表生意还是要到城市去做。

      我收拾行头,回家和父亲说了自己的打算,父亲对我十分支持,他找亲戚朋友们拼拼凑凑借了87元钱。

      到武汉的那天我记得特别清楚,是1982年的9月29日,我把8张“大团结”小心地踩在鞋里,花了3.5元,买了一张从黄石到武昌的火车票。在火车上,我暗暗发誓要在这个城市里扎根。

      到汉口一个亲戚家里暂时住下来后,我就在老汉口火车站附近摆了一个修表摊儿,刚开始生意平平,第一个月只赚了100多元钱。我的主要竞争对手是车站路附近的几家国营钟表店,那几家店都是老字号,要从他们手中抢生意,只能靠价格和手艺取胜。我把价格定得比国营店低,比如国营店给手表上油一次收费1.5元,我就只收1元。凭我的手艺和价格,回头客越来越多,生意很快好了起来,每个月都能赚到两三百元钱。

      1983年,我报名夜大的财会大专班,白天修表,晚上上学,一学就是四年。

      叶正明特别强调了这段求学经历,对比之前的中专弃学,我有些奇怪:“为什么忽然重视读书?”他解释说:“那时村子里有人读书出来了,工作蛮好。感觉读书更有前途。”

      修表生意,我做了八年,直到汉口火车站搬迁,老火车站人流量一下子减少了,我的生意也受到很大影响。再加上这个时候,修表摊儿摆了不少,竞争特别激烈,再做下去也没多大赚头,我凭直觉认为“手艺人”前途已不大了,打算做些其他生意。

      “光脚的不怕穿鞋的”

      做了八年的修表匠,其他生意我一窍不通,做什么生意赚钱呢?那时我有几个朋友正在经营服装、鞋子等,利润很高,我也动了心,打算开家鞋店。

      1991年冬天,我接下一家合适的门面,然后一个人坐火车到广州去进货。我带了全部积蓄两万元现金,为了安全,走之前在内衣上缝了几个口袋,把钱分开放在口袋里。

      我坐在火车上,连眼睛都不敢闭,同车有不少是去广州进货的生意人,大家看起来都很谨慎,到了半夜,实在很困了,我就睡在椅子下面,因为心里不踏实,一晚上迷迷糊糊,一有个风吹草动就马上惊醒。好不容易熬到了广州,又马不停蹄地寻找货源,进了一批时装鞋,直到把鞋装上火车,才稍稍安心。

      叶正明感叹了一句,一个人去进货真的很苦,身体上的苦还是次要的,最难受的还是提心吊胆的感觉。

      由于以前没有做过鞋子、时装,根本就不懂什么款式的鞋子流行,我千辛万苦进回来的鞋,已经过了时,无人问津。最后只好把这些鞋子低价贱卖了。一年下来,除去门面、工资等费用,2万元钱只剩下5000元不到。

      事业不顺利,同时我又处于离婚的阴影中,一时间,我感觉自己好像一无所有。这时又是父亲为我奔波,他找农村信用社贷了5000元钱。他相信我一定能成功。

      说到这里,叶正明略微停顿了一会儿,接着说:“‘适者生存’是我的座右铭。”

      我的斗志一下被激发了,有句土话说“光脚的不怕穿鞋的”,已经到了这一步,就放手去做好了。我又找一个朋友借了一万元钱,着手做服装生意。

      这次我很谨慎,先调查了武汉的服装市场,发现价位200元左右的服装比较好卖,利润也相对较高。1993年4月,我再次前往广州进货,几番下来,我的服装店盈利了,当年就还清了所有的欠债。

      经过这番磨难,我的事业变得异乎寻常地顺利,就算遇到难题,也是有惊无险。更幸运的是,我还遇到现在的爱人,她和她的家人给了我不少支持。

      “扯皮”扯出一个公司

      1997年,我手头已小有积蓄,打算购买一套小两室一厅。那时还没有房屋中介,要想找到合适的二手房,就要找“房贩子”。

      “房贩子”只提供二手房信息,当我看好房,双方谈好交易后,“房贩子”收了1000元钱就走了,而我为了这套房,足足扯了三年皮。因为房屋过户手续十分麻烦,我又是第一次买房,办手续时,不是少了这个,就是改动了那个,一直到3年后,才勉勉强强把所有的手续办全。当时我就想,买房这么麻烦,要是开家公司,专门代办各种手续应该生意不错。

      我一边继续做生意,一边留心这个行业。1999年,北京、上海等地的房屋中介已经十分成熟,而武汉也出现了少量的房屋中介,但服务不周全,市场混乱。

      要做好房屋中介,就要学习别处先进的经营方法。1999年年底,我特意坐火车到上海考察,要么装作是顾客,到中介观察他们的经营模式和服务;要么以同行的身份,请他们指点。在上海的三天,让我受益匪浅。

      一回到武汉,我就投了全部积蓄5万元钱,开了第一家中介,取名“华明达”。

      又一次换了新行当,我心里也没底儿。我和爱人每天把门面打扫得干干净净,空闲时间就在附近小区发传单,声明不收看房费,这在武汉还是个创举,当时中介乱收费的现象比比皆是,我们的承诺,逐渐吸引了一些买房者。

      做中介生意,几乎没有不扯皮的,有的顾客买了房就赖中介费,我也不得不厚着脸皮上门要。

      印象最深的一次是2001年,一个顾客购买了汉正街的一套10万元的房子,按照规矩,我应该收1000元中介费,然而我上门去要时,一言不合他们就动手了。这1000元钱可是我应得的,我想想不甘心,又去了三次,最后对方勉强付了300元。

      回想起创业之初的辛苦,叶正明苦笑。

      尽管经营房屋中介十分辛苦,但我们都很努力。逢年过节,给老顾客们发贺卡。网络普及后,我们又建了网站,想把“华明达”做成一个品牌。

      就这样,我们的生意越来越红火。一开始,纯粹只是一家夫妻店,爱人守店,我带顾客去看房。到了第二年,我们开了第一家分店。2002年时,直营店已有4家,加盟店6家;2003年,分店数量涨到30家;2004年,所有分店总数35家。

      生意越做越大,现在我拥有的是一个资产百万的家族企业,但我却常常感觉力不从心,觉得自己的知识不够用,企业管理跟不上。

      “你看过《人到中年》吗?我现在就是那种感觉。”叶正明对我说,“爬到半山坡就爬不动了,力不从心。”

      现在我最大的愿望就是把公司彻底股份化,再吸引部分股东,一起把公司做大。而我,也能腾出时间,去读MBA,这是我多年的愿望。

      编者点评:

      正因为我们在创业中有很多机会,有很多选择的余地,才会使我们再遇到困难的时候,而轻易的放弃或是退缩去选择另外一个,这就削弱了承受困难的能力,而变得脆弱。也许正是叶正明在生活中没有退路,无形中给他施加了压力,并且通过努力,使自己最终获得了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