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具业后辈六年成“黑马”
  • zt.wineast.com 发布时间:2005-5-31 16:48:49
    文章录入:网友(我的菲菲)
  • 人物档案张琦,一米八左右的高个儿,浓眉,瘦脸,着西装,张琦应是汉正街最年轻的老板之一。31岁,江汉大学计算机专业毕业。曾炒过股票,但业绩不佳。1998年8月18日,进入汉正街,创办立信文具行,经销知名纸品品牌雅龙、莱特及得佳文具等。近日,他被推选为汉正街商会文具分会副会长。

         11月2日下午,记者找到张琦时,他正在航空路一仓库中(这也是他的办公室)与客户谈业务。约700平方米的仓库中,堆满了用牛皮纸包扎好的各式文具---手抄本、账本,足有两米高。仓库一侧,两张办公桌一拼,就成了办公室。

         10平方米小店夹缝中求生

        张琦属汉正街第三代生意人,他进入时,开店就赚的好日子已如黄鹤杳去。1992年到1996年,文具批发有30点毛利,1998年时已直降至七八点,甚至低至两三点。

        当时,第一二代批发商早已壮大,开先、博文、利济等最大的10家文具行几乎垄断了市常他们留给张琦的,只是市嘲夹缝”。

         1998年,张在利济南路文具市场的店开张了,面积不到10平方米,资金仅有拼凑来的5万元,“这在一些大老板眼里,不值一提”。

        简陋的铺面开张了,因资金紧张,只在店中摆了几个好卖的样品,如抄本、账本、笔、文具盒等。因为店面小,平日只有些小客户光顾。

        “大批发商就是我的仓库”

         1999年春天快开学时,突然来了个“大老板”。抄本、圆珠笔等各式文具都要,软面抄一次就要50件,要货单都写了满满几张。

        张琦心中暗喜,从来没捉到这么大的“鱼”,但同时也在发愁:一下子到哪去找这多货?

        他将伙计叫到一边,使个眼色,然后装模作样对顾客说,“等一下,他到仓库去提货。”

        其实,他不仅没仓库,连存货都不多,大批发商就是他的仓库。伙计悄悄地从后门出去,出门了就飞快地跑,急忙到好几家批发商店中去紧急调货。

        等货物凑齐时,已过了半小时,急得跳脚的顾客终于安静下来,背后直冒冷汗的张琦终于舒了一口气。

        捡大店剩下的“馍”吃

        那年头,汉正街一些财大气粗的老板,一心只做大进大出的买卖,对进货量小的本地主顾不屑一顾。

        “他们在别处受了气,来到我的店中,我们都当成贵宾。”一次,武昌一对下岗夫妇在学校边开家文具店。张琦放下生意,亲自到店里去指导,帮他们选择货品结构,教他们陈列商品。后来,这家店生意很好,两口子对张琦十分感激。

        他还很贴心地为打货人推荐好卖的品种,有质量问题,自然无条件退货。买回去的东西,如果卖不动,十几元钱的东西如抄本和笔之类,也可拿来调换。

        一两年时间,众口相传,很多零售店主雷打不动找他进货。在强手如云的汉正街,他站稳了脚跟。

        主动给小店铺送货上门

        当时,市内有几百家文具零售商,大多店面小,做生意主要是勤进快销,因此要经常出入汉正街,打货成本高。一些小老板曾对张琦多次抱怨:“要是谁能给我送到店里去就好了!”

        对一些惯常大进大出的商家而言,这是累人又不赚钱的“芝麻活”。但张琦听在心里,并立即付诸行动。

        能直接将货送到家门口,商家自然举双手欢迎。很快,他发展了150家固定零售商。

        今年4月,张琦在航空路这间700平米的仓库安营扎寨,称之为“配送中心”,他既是汉正街门面的仓储地,它为众多文具零售店提供产品配送。

        率先将电脑换掉算盘

        在文具批发行业,张琦是后辈,但在无纸化管理上,他是先行者。

        去年7月,他花7000元买了套软件,货品管理全部采用电脑系统,货物出入大大提速。因此他敢于对零售店承诺:24小时送货到位。

        而一些经销商根本没这项服务,能配送的也要两三天,这招将很多对手都甩在后面。

        汉正街人管账,要么是噼里啪啦扒算盘,要么是按计算器,换用电脑无疑是一次艰难的改革。张琦坦言,“这确实是个痛苦的过程”。

        “当时很多老员工嫌麻烦,消极抵制,一度在管理上陷入僵局”,不得已“炒了少数人的鱿鱼”。在他的强硬态度下,员工们开始转变观念,后来用电脑得心应手,批发货品效率大大提高。

        后来同行纷纷找他取经,启用电脑管理。

        应对“狼来了”砍掉50家客户

        张琦清醒地预见着三五年后的市常“到今年12月11日,依照入世协定,我国零售业全部放开之后,估计文具行业批发商的生意更难做。”

        为此,他隔三差五地到沿海城市考察,发现一些大型文具品牌开始直接向零售商供货,批发商生意越来越难做,甚至可能被取代。

        此外,一些国外文具大鳄会直接开设大卖场,面积动辄两三千平方米。他们一旦进入武汉市场,本地批发商将面临“下岗”危机。

        为迎战3年后将进入的“狼”,他相时而动,决定将原来供货的150家零售商砍到100家,只保留资金信誉好的优质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