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中小企业面临7大挑战
  • zt.wineast.com 发布时间:2006-2-10 12:07:00
    文章录入:网友(None)
  •  中国中小企业面临7大挑战 



    以“新世纪、新挑战:创新与发展环境”为主题的第八届APEC中小企业部长会议将于8月27至31日在上海召开。这次会议将集中探讨的“推动技术创新”、“便利融资”和“改善中小企业的发展环境”三大领域问题对中小企业未来的发展有较强的针对性。对此我们列举出中国中小企业当前发展面临的7大挑战。 

    政府扶持力度不够。 

    政府在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几年来,虽然国家已开始意识到中小企业在国家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也采取了一定的措施,但中小企业所面临的状况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转变。 

    首先国家政策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仍显不足。扶持政策还在一直向大企业倾斜,中小企业基本没有获得平等竞争的机会。虽然提出“抓大放小”,但如何解决“放小”和“扶小”结合的问题仍是一个未知数。即使出台了一些政策也缺乏针对性和具体指导。银行“惜贷”、融资渠道不畅还是“痼疾”。技术创新资金支持不足,又没有相应的激励机制。中小企业复杂的产权背景又因为没有及时进行产权制度的改革,妨碍了企业的长远发展。相反,与大企业相比,乱摊派、乱集资、乱收费、乱罚款现象严重,对法外需索的抵抗能力比其他企业更差。 

    其次,法律法规、管理制度不健全。在许多情况下中小企业的合法利益无法获得保障,特别在中小企业融资领域。一方面,风险投资面对的一是在许多方面与风险投资业存在着严重的冲突和矛盾,国际上通行的规则在我国缺乏法律制度上的安排;二是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没有形成,董事会制度形同虚设。另一方面,虽然一再鼓励中小企业吸纳民间资本,但也由于没有相配套的法律依据而举步维艰。 

    第三,服务保障体系没有确立。政府没有充分发挥主管部门的服务及管理职能,中介服务机构设置不完备,不规范运作现象比较突出,尤其是涉及到政府部门参与的违规操作更是影响比较恶劣。 

    技术创新存在差距。 

    虽然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我国的科技水平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从总体上讲,我国技术创新能力同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在一些领域我们的科技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至少要落后二、三十年。企业在调整产品结构、加快技术进步方面的进展并不尽如人意,开发创新能力仍是要害问题。 

    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没有成为多数企业的自觉活动,企业作为技术开发和创新的主体,市场目标不明确,还没有把依靠创新作为市场竞争的取胜之本,缺乏主动从外部获取知识源进行创新的动力和活力。 

    在我国技术创新还不完全属于企业行为,现行政府管理方式和各种政策仍然明显有政府代替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活动。从企业内部看,由于承包制条件下的短期行为模式和企业留利普遍不足,致使企业不想也无力安排新产品开发与技术改造投资经费。由于十分缺乏自我发展的创新机制,不少企业在需求约束环境中还是靠牺牲效益的“价格大战”来保住市场,不能通过创新形成新的市场增长点和效益增长点。 

    特别是我国的民营企业,绝大部分技术自主开发能力不强,主要依靠模仿型技术创新发展起来。“模仿型技术创新”的优点是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但也有致命的缺点,即知识产权模糊。加入W TO,民营经济的这种创新战略将会遇到难以逾越的障碍,“模仿型技术创新”的路子可能越走越窄。 

    近年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日益加快,国际上跨国集团通过兼并、联合,以追求竞争优势,而我国企业不仅资产规模偏小,而且在技术装备水平和创新能力上都存在着很大差距,我国中小型企业投入技术开发的经费约占全国研究经费的40%,远低于发达国家70%的水平,研发经费总量甚至不及某一个跨国公司的研发经费,而且还有一半以上的企业没有建立研发机构。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研究所的调查表明,样本企业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率平均为0.5%,大、中、小企业平均水平分别为0.78%、0.34%和0.37%。中小企业由于创新投入少,缺乏相应的技术人才,技术创新能力明显不足。 

    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也没有真正地面向市场,与企业之间的联系不紧密,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结合的创新机制尚未形成。导致目前我国科技成果转化为商品并取得规模效益的比例约为10%-15%,远远低于发达国家60%-80%的水平。 

    此外,国内还存在着不平等竞争的行业和领域,有的实行地方保护主义,缺少竞争的压力和技术创新的动力,行业的技术水平、服务质量都难以快速提高。 

    七成企业成长潜能很弱。 

    资料表明,在美国的中小企业中,约有68%在第一个5年内倒闭,19%可存活6-10年,只有13%寿命超过10年。中国的中小企业命运又如何呢?中国企业评价协会会同国家经贸委中小企业司、国家统计局工业交通统计司《中小企业发展问题研究》联合课题组指出: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整体发展状况不容乐观。我国仅有三成左右的中小企业具有一定的成长潜能,而七成左右企业的发展能力是很弱的。 

    存在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体制和政策方面的原因,也有企业自身发展方面的原因。 

    分析表明,目前我国成长型中小企业存在的问题首先是由其自身存在的劣势决定的。一是规模小、实力弱,难以同大企业抗衡。市场竞争手段偏重于价格竞争,以降低产品成本来抢占市场,但其产品质量往往过不了关,1998年一季度企业产品抽查合格率大企业为93.3%,乡及乡以下独立核算小企业仅为70.2%。经受不住市场检验,小企业市场竞争力普遍较弱。 

    二是产销率、设备利用率低、产品品种单一,抗风险能力弱,销售渠道不畅。据调查,产销率在80%以下的工业小企业只占全国工业企业总数的10%,大部分小企业的设备都较落后、陈旧、利用率也很低,煤炭、石化、机械、冶金、建材行业中小企业比例过大,盲目无序竞争,导致行业产品销售不畅,效益下降。 


      同时技术水平偏低。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小企业的设备和生产技术目前处于70至80年代水平,技术水平在70年代以前的占20%左右。但中外合资的中小企业技术水平明显高于内资小企业,其技术水平大都处于90年代。 

    三是资金困难。由于资信较差,不易获得银行贷款,而且融资渠道少。 

    四是管理不规范,体制不健全,妨碍企业的长远发展。特别是产权制度不合理。首先是集体企业产权制度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我国大多数集体企业的产权属于一次性博弈制度,即企业职工同集体企业财产之间的关系是一次性固定下来的,不受企业职工流入和流出的影响。这种封闭性的产权制度,给职工进入或退出企业的行为造成障碍,不利于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资源的合理配置,限制了企业规模的扩大和竞争力的提高。 

    其次,私营企业的产权制度也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中国的私营经济一般实行的是家族企业制度,企业主要职务由家族成员担任,经营决策权集中于企业主,但是,家族企业制度不适于企业规模扩大后的经营管理的需要,限制了规模较大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此外,企业间相互拖欠现象严重,大多数企业缺乏与国际市场的联系渠道以及离退休、下岗人员比重增加的因素都成为中小企业发展的障碍。 

    资金严重不足。 

    我国中小企业面临的首要问题是资金的严重不足。虽然国家为此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然而,目前效果还不理想。 

    自身原因看,中小企业成分复杂,存在较大的制度性风险。我国中小企业主要起源于五种渠道:一是计划经济条件下发展起来的国有小企业和集体企业。这部分企业因产权不清,经营机制僵化,经营状况不佳,大部分有长期的银行负债,信用记录不良。二是乡镇企业。这部分企业存在技术水平不高,管理水平低,产品的研究开发能力不足,经营周期短的问题。其资金来源主要是银行借款、内部积累和集资,一般都有较高的资产负债率。三是一些机关和企业开办的“三产企业”。因其难以独立承担民事责任,所以达不到银行贷款的条件。四是私营和个体企业。这些企业缺乏严格的管理制度,大多是家族式经营,财务管理形同虚设,银行难以掌握其真实的经营状况。五是近年发展起来的民营高科技企业。这类企业项目风险较大,启动资金需求大,自身积累难以满足,银行又因担心其项目风险而不敢对其融资。 

    中小企业经营管理存在不规范现象,银行对其融资面临“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许多中小企业设备工艺落后,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中小企业约有2/3的设备属于一般或落后水平,近60%的机电设备需要更新。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不强,面对市场波动的风险承受力差,经营状况不稳定。而且,大部分中小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在经营管理中普遍存在不规范现象。金融机构面对点多、面广、量大的中小企业,难以掌握其真实情况,对其贷款感到“心里没底”。由于中小企业贷款计划性较差,且绝大部分都是流动资金贷款,贷款要得急,贷款频率高。据调查,中小企业贷款频率是大型企业的5倍左右。贷款数量少,户均贷款数量为大型企业的千分之五左右;贷款风险大且管理成本高,其管理成本平均是大型企业的5倍左右。 

    同时,中小企业信用观念淡薄,在现实生活中逃避银行债务的现象较普遍,导致银行对中小企业更为“惜贷”。 

    中小企业难以提供合格的担保、抵押品,严重制约了金融机构对其融资。第一,中小企业自身规模小,资金实力不强,难以提供符合要求的抵押品和有实力的担保单位;第二,抵押担保手续复杂,费用较高,耗时耗力,企业不堪重负;第三,抵押物流通市场窄小,变现能力弱,进一步加大了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的难度。 

    外部环境看,国家政策对中小企业扶持力度不够,缺乏相应的法律保障体系。同时在提供为中小企业服务的资本市场,有效的融资工具,以及必要的金融中介机构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欠缺。 

    融资环境亟待改善。 

    中小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获得风险投资,成为风险企业是其发展的一个重要渠道。但目前无论是风险投资的现状,还是风险企业的情况都不容乐观。 

    我国风险投资尚未真正起步,风险投资基金主要来源仍是财政科技拨款和银行科技开发贷款,投资主体单一,存在着投资主体的严重缺位;由于资金来源有限,投资基金规模明显偏小,远达不到分散风险、建立投资组合的目的。 

    技术市场发育滞后、产权市场不健全,缺乏既具有专业素养又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的风险投资人才,投资经理人市场也远未形成,没有投资人才,对投资基金和投资项目的管理就很难达到国外同行水平,投资效果也将大打折扣,甚至会出现大的投资决策失误风险投资机构,行政色彩过浓,不利于保护投资人和管理人的利益和积极性。 

    配套政策不到位,我国目前尚未制定信托法,也无风险投资基金法,现存法律,主要是《公司法》,又在许多方面与风险投资业存在着严重的冲突和矛盾。这具体表现在风险投资机构的市场准入和组织形式上,在法律上存在障碍,如《合伙企业法》只允许自然人合伙办企业,使国际上通行的有限合伙制在我国缺乏法律制度上的安排。 

    可行的退出机制是风险投资成功的关键。国内创业板市场却迟迟未建立,投资公司没法在退出机制中获得利益最大化。在我国目前宏观背景下,创业板创设初期的上市公司资本金规模大,同时经营良好,中小企业上市无望。即使创业板开通,在两三年内上创业板仍然十分困难。而海外创业板,要比国内上市繁琐和复杂得多。 

    此外,政府扶持仍旧不足。我国虽然对风险投资持支持态度,但既缺乏有效的激励措施和明确的发展计划,又缺乏规范化管理方法。虽然对高新科技企业有税收优惠和出口优惠的政策,但从措施力度上远不如发达国家,对风险投资尚没有具体的鼓励政策。 

    长期以来,国家扶持政策一直实行向大企业倾斜。尽管在近年来有所改变,但没有发生实质性改变。 

    由于中小企业规模小,无法成为主板市场的上市公司,需要建立二板市场来满足中小企业的需要。但是,我国二板市场到现在也没有建立起来,这对于中小企业特别是技术密集型中小企业的发展非常不利。 

    私营中小企业外部环境仍然受到种种限制,资本积累缓慢,规模和实力不能迅速提高,并且往往因担心政策变化而缺乏长期发展的动力。 

    融资环境还不够理想。由于中小企业自身的不足所造成的制度性风险、市场风险,以及信用风险加大了其融资难度。 

    同时如果中小企业不在短时间内克服缺点,中国加入W TO后的市场环境将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电子商务存在“瓶颈”。 

    随着中国加入W TO日程的临近以及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中国的中小企业却面临着巨大的电子商务危机。以亚太经合组织成员体为例,发达国家将在2005年率先实现无纸化电子贸易,发展中国家也将在2010年实现这一目标。这就意味着,如果中国中小企业不加快电子商务进程,就有可能届时被剔除出“贸易链条”,无法成为供应商以及销售商。 

    中国中小企业在电子商务方面进展迟缓,最大的制约瓶颈并不是缺乏资金以及专业的IT人才,对电子商务可能带来的东西缺乏明晰的前景是中小企业电子商务滞后的重要原因。 

    在企业信息化的道路上,中国的企业还有很多误区。据介绍,目前国内大部分企业对企业E化没有明确的方向,但大都希望通过互联网对现有系统进行整合,从而与国际商务接轨。 

    据统计,国家重点企业还有一半没有建立自己的网站。而已有的企业网站中,开展商务活动的也寥寥无几。在内部管理、对外经营等方面广泛运用互联网并带来经济效益的企业更属凤毛麟角。 

    现实的情况是,很多企业已经通过不同的方式在企业E化的路上迈出了或大或小的一步。然而开展网上业务和进行网上业务管理的却极少。一项调查显示,珠江三角洲地区107家企业计算机应用较先进,34%的企业建立了内部局域网,12%的企业建立了分销管理系统,23%的企业使用了ERP(企业资源计划)等,甚至有81%的企业建立了自己的门户网站,然而开展网上业务和进行网上业务管理的只占9%和7%。 

    国内的一些企业做电子商务更多是投资建设一个网站,与自己的主营业务结合起来。这跟国外一些大的企业进行电子商务化还不一样,例如国际三大跨国汽车联合上网采购、配送和销售,他们进行电子商务的最大的目的是节省费用,增加收入,并不像国内企业的一些人只是把电子商务看成很时髦的东西,为了引起大家注意,不被别人看作是落伍者。 

    中介服务机构存在问题。 

    中介服务机构运行不规范。在我国的风险投资领域,中介机构的数量和质量都亟待改善。从数量上看,风险投资行业协会和高新技术企业的标准认证机构,以及其他一些为风险投资服务的机构还不是很多。从质量上看,这些中介机构的发起人资格限定、行为准则、中介机构的治理结构、中介市场的准入条件等问题都缺乏详细规定。 

    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建立和运行过程中,政府干预过多、担保机构自主经营较少的问题已经比较严重。有的地方甚至存在比较严重的对政府的依赖思想,存在着要把担保机构变成政府的附属机构或准政府部门的倾向。从国际经验来看,这种现象是不利于信用担保机构的可持续发展和担保效益提高的。近几年,在各类中介机构还未完全实现规范运作的情况下,又出现了一些新的现象,即一些政府部门趁机构改革之机,将原有干预企业的行政权力转移给了所属事业单位或中介机构,并通过这些机构来间接调控企业以从中捞取好处。 

    中介服务机构设置不健全。涉及各行业、各领域的各类中介服务机构空白点较多。需要加快发展的市场中介组织应该包括资产评估中介机构、投资咨询和融资中介机构、资产重组和改制中介服务机构、信用评价中介机构、信息和信用方面的中介机构等,企业管理诊断和重组为特长的咨询机构也太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