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管理与技术还是两张皮
  • zt.wineast.com 发布时间:2006-2-10 12:07:14
    文章录入:网友(None)
  •  洪叶/文
     
      我国目前的高科技发展状况从中关村为例,除方正、联想、同方等几家著名的企业外,均属中小企业,人员普遍在几十人左右,据1998年底一份统计资料显示,硅谷有企业4000余家,年营业额近2000亿美元,而中关村技工贸总收入只有200多亿人民币,只相当于硅谷一家二流公司的水平。另外,截止到1999年财政年度内,印度软件的出口额突破25亿美元,而我国的软件出口1998年度仅为1亿美元,由此可见一斑。我国高科技企业中中小企业较多,对市场及新产品的反应速度快,但技术含量不高,不规范经营行为时有发生。大多数企业正处于资本的原始积累阶段,因此具有以下特点:
      人合高于资合这些企业一般为合伙制企业或有限责任公司,由合伙人或发起人共同出资而建立。由于人员较少,所以人际关系就显得非常重要,这就是所谓“人合高于资合”。由于产权不清,大多数企业合伙人只能共患难,不能共富贵,一旦有所发展,就开始闹分裂。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只是外在形式,规范的运作水平亟待提高。
      缺乏核心技术这些企业目前主要是做技术贸易而不是技术开发。核心技术、核心部件全部靠外国引进,组装和营销是其生存的主要方式。这种公司的管理与知识型企业在管理模式上有天壤之别,“高科技”头衔有名无实。
      科学管理水平低高科技企业人才的匮乏比技术人才的匮乏更为严重,要理解技术专家≠企业家、高技术≠高利润,1998年管理危机造成方正亏损1.6亿元,教训引人深思。这些企业在克服技术与管理两张皮的历程中,必须付出更大的努力。
      通过前面所述我们可以发现,我国高科技企业在国人期望与现实之间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对其管理模式的研究应循规借势,以提高整体经营水平为目的,而不应陷于具体事务———“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管理模式的研究目的在于为制定正确决策提供一种思维方式,行为规范与标准,而不是某一具体的行动方案。我国高科技企业的管理模式创新应从以下两方面考虑:
      1.系统集成对于高科技公司来说,应考虑激励机制、创新机制、经营方式三者的联动,集成发展。因为技术
      创新是企业生存的根本,激励机制是技术创新的催化剂,而经营方式又是创新机制、激励机制的运动平台,这三者互为联系、条件和补充。企业决策者的任务就是抓好“集成管理”,集成管理是指在各种规则(要素)的结合过程中,不是简单的堆砌,而是创造性地融合、主动地、相互之间又能做到优势互补的“理性决策的分析框架”。我国高科技企业在探索集成管理模式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1)贯彻优胜劣汰集成之所以与一般管理不同,就在于它的竞争性互补机制,在这种机制作用下,集成过程中各元素并不享有平等权,而是在一种内部竞争机制作用下,一方面要求各要素都贡献自己的最大优势,以最佳状态参加竞争,另一方面在集成过程中,还会对各要素的匹配状态进行选择性试验,使要素与其他要素进行有机地协同匹配,要素之间以最适宜的结构形式结合在一起,即能使要素内部的优势聚合放大,又使要素的结合体适应各种条件中的要求和变化。
      (2)加强全方位开放集成所覆盖的领域广泛,视野开阔,各种软硬件要素包容其中,集成体呈现一种向外界全方位开放的态势。集成体的内、外环境之间,各种能量、信息、资源乃至思维、策略等无形要素频频发生交换和作用,相互之间形成互补、匹配关系。运用集成思想指导管理工作,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要在企业经营过程中不断保持对内、外环境的监测,使企业与外界保持密切的沟通,勇于吸纳外界环境中先进、优良的要素来淘汰更新企业内部的陈旧要素,使企业肌体不断更新,永葆活力。
      (3)突出创造思维创造性的思维要素是集成的核心,各种集成要素之所以能产生竞争性的互补作用,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人的创造性思维,即人们通过发挥自身的创造力和主动性,驱动各种零散的要素聚合在一起,形成竞争性互补关系,并巧妙地将最合适的要素实行整合集成,充分发挥最大化的优势功能,并进而使整个集成体产生能量跃变,获得优势聚变发大效果。
      2.高新管理技术创新随着今天高新技术的突飞猛进,众多企业管理经验的著作,如《我看英特尔》、《联想为什么》、《再造宏基》等应运而生,管理理念的变革已被社会接受,进而加强高新管理技术的研究有了现实意义,管理技术一般认为是实现某一管理目标而采取的专门方法与技巧。因此,高新管理技术可初步概括为:针对知识资源无形性,使用价值的间接性、共产性、增值性等特征,并有利于实现集约发展,具有创新性的管理方法与技巧。目前,我国高科技企业正处于转换机制阶段,重在“集约经营”、“立足赶超”的要求,应抓住重点,能够体现出:集群性、虚拟性、模糊性、运筹性的高新管理技术研究。
      (1)集群性创新理论的先驱熊彼得曾指出:创新不是孤立事件,并且不在时间上均匀分布。上世纪80年代英国的沸里又提出了“技术———经济”范式的概念,它要求产品、过程、管理和组织创新协同进行,因此提高对技术创新集群性的认识。首先为技术在市场中定位,提供了思想指导。如在波峰期间可以借势,力争在更新换代上有所突破,在波谷期间可以蓄势,重在发展小的新用途产品。其次,提出了发展捷径,在自主创新的同时,大力引进与国内各种产业关联度高、诱发进一步创新作用强的技术,即丰富创新源的供给,又促进创新技术的扩散,而形成集群效应。第三,有利于加速技术与市场相互推动的过程。
      (2)虚拟性虚拟企业是体现管理技术虚拟性的一种具体形式,企业在这样的组织形式下运作,虽然仍有设计、生产、财务、供销等功能,但不一定完全具备相应功能的组织,企业仅保留最关键的功能组织,其它功能组织,以各种方式借用外力将其虚拟化,管理技术设计的重点在于进行整合、实现聚变,创造出超过企业自身力量的竞争优势。
      (3)模糊性岗位责任之间的淡化是模糊性的体现,如技术创新不是企业某个人或某些部门的专利,固然,在开发的专业部门及员工对创新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同时不能忽视其他广大员工的重要作用。要让“大家动脑袋,企业出黄金”的观念深入到企业每一个员工心中,不但激励他们积极出主意、想办法,还要动员他们广泛收集来自企业外部的创新设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