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者的从容:善败者终必胜
  • zt.wineast.com 发布时间:2006-2-10 12:07:14
    文章录入:网友(None)
  •     康熙皇帝,是清代初期杰出的政治家,也是历史上著名的“康乾盛世”的缔造者。可以说是“天命”注定的天下皇者吧!看他一生,7岁登基,接着先后平定了吴三桂、耿精忠的叛乱,收复了台湾。尤其是在北方,坚决抵抗沙俄的侵略,迫使敌人签订了著名的尼布楚条约,捍卫了民族的尊严。获得巨大成功的皇者在辞世前的酒宴上说,他的一生是他的政敌成就了他。这不仅仅是谦逊吧,特别在这一刻,似乎有太多的意犹未尽。 

      世间没有所谓的常胜将军,也没有所谓的天才。有的人尽管有一些天赋,但却并不是事事都如意。一生事事都顺利成功的是没有的,因此毛主席感叹说: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苍桑。

      什么是善败者终必胜?

      棋经上说:善胜敌者不争,善阵者不战。善战者不败,善败者不乱。胜利是怎么得来的,或者说通过什么方式可以得到胜利呢?答案就是不断的却尝试,不断的经历失败,借用鲁讯的名言来比喻就是:人生本来无所谓成功,失败得多了,就成功了。二月河小说《康熙王朝》里周培公也说:“善败将军并非常败将军。淮阴侯韩信、蜀汉之孔明,皆善败将军!兵法所谓善胜者不阵,善阵者不战,善战者不败,善败者终胜——小败之后连兵结阵,透彻敌情,再造胜势,比之项羽百战皆胜而乌江一战一败涂地,岂不好得多么?”。

      可以说,失败是人生必然的经历。古人有失败是成功之母的俗语,这句话在今天来看仍是普遍的真理。从我们一出生,就一直在经历着失败。我们牙牙学语,学走路乃至学一切未知的事物,都是在与失败打交道,都是在失败中学会成功。

      可见失败贯穿我们生活中的一切事物之中,平时之所以感受不到,那是因为我们已经习惯了失败。习惯了失败,也就与成功之间架通了坦途。比如当我们学会了骑车之后,仍然会有偶尔失控的情形发生,我们所以能够从容面对并解决,在于我们已经习惯了骑车的失败,并不以为意了。

      失败有没有好处呢?事物的客观规律是不随个人的主观意志转移的,在客观规律面前,成败都是无情的。比如对大河上大坝的管理上,有一定的规律和限度。一旦违反或超过某一个限度,就会产生一个结果,这个结果不会因为可怜你而有一丝的改变。失败的好处就在于,它通过事实让我们了解事物客观规律的真相,最终通过了解而掌握驾驭事物。如果没有失败,或者是失败了一次就永远放弃,那你就永远不可能知道你为什么失败,怎么避免失败走向成功。 

      失败是弱者由弱变强唯一途径!人人都有向上的愿望,都不愿做失败者和弱者。那么就要改变,怎么改变呢?答案就是经历失败,勇敢的选择经历和接受失败,在失败中学会不再失败。那什么人会失败呢?当你开始接近成功的时候,你就会经历失败,也可以说失败是成功的门票吧!一个人,当你意识到你弱小的时候,你就已经开始靠近成功了。

      为什么要经历失败呢?经历失败有什么作用呢?打个比方:成功就像1+1=2一样,是不容改变的。你为什么失败,因为你只有一个1,或许这个1都没有,那就再怎么加都不等于2,也就是失败。失败就是告诉你,你缺了什么?知道了原因,你再去改变没有1这个事实,变没有为有,最终满足这个公式,那么你就成功了。

      强者之所以为强者

      不知你注意到没有,许多的武林高手都是因为身体弱、个子矮这样的客观不利因素而习武,并最终通过自身不利因素的改变而成为强者的。商场上也有许多成功的企业家,因为贫穷和生存的压力下开始创业并最终成功的。许多的企业家在回答他们的成功因素说,因为贫穷和失败迫使他们成功的。

      有个故事里说:一位皇帝刚即位,就遇上了百年不遇的自然灾害。于是以为是苍天对他不满的表现,令他很苦恼。当他如履薄冰的和百姓一起克服了灾害,却获得大臣和百姓比他父亲更多的拥护和称颂。这个时候,民间流传说:这场天灾都能够克服,证明他是真命天子。纷纷撰书说他如何高贵、九龙护身并且出生时都有什么祥瑞什么的。不管故事怎么说,结论却是客观事实是无法否定和逃避的,唯一的办法,只有正确的面对。当你克服了困难的时候,困难就不是困难了。别人无法克服的困难,你克服了,你就成功了。这并不是别人没有天赋和不聪明,而是他们缺少正确的善败观。

      康熙皇帝就是典型的善败者,他明白他不能很容易收拾三藩和收回台湾。这就是失败,这是贵为天子是悲哀,但却不是不可改变的。积极的不断去改变,在不断的失败中,寻找问题的原因。最终找到了原因和解决方案,一举扭转了这个形势。试想当场,他一时不忍,只惩血气方钢,只怕早被鳌拜、吴三桂之流收拾了。因此他在酒宴上说,是他的政敌成全了他一生的丰功伟绩。

      善败的原则与方法

      不以成败论英雄

      当然,从历史和现实的最终结果来看,是要以成败论英雄的。但要分清全局和局部的关系,在全局上我们要以成败论英雄;但在局部,我们则不以成败论英雄。一些问题始终要解决,这是没有疑问的,问题是解决的代价,不在问题小的时候、次要的对全局影响不大的地方、和代价相对较小的地方解决,将来就要付出大的代价。

      上面说过,失败是必然的,那是因为我们取胜的条件不足。一时的成败不足以决定最终的成败,反而在一些影响较小的地方允许自己失败,并通过这种不对全局产生深刻影响的失败来提高我们,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最终不再失败。

      强弱、优劣的辩证关系

      强和弱是关系到胜败的关键因素之一。只有我们的力量强了,就有利于解决问题,并最终获取胜利。但现实是,我们往往在一开始的时候,属于弱的、劣势的状态。但是,强弱、优劣并不是永恒不变的,它随着影响它的因素的变化而变化着。

      我们要搞清楚是那些因素影响并主导着这些变化。唯一的方法,就是实践它。俗话说:好马要拉出来比比才知道好不好,好了固然好,不好呢?是那里不好,比一比不就全知道了。世上没有不付出代价、不劳而获的事情。一个人不做调查和实践,想当然的在纸上研究问题的原因而能真正解决问题并能成功的,那是神仙的本领。我们不是神仙,只好实事求是的去经历、面对失败了,了解清楚了,强弱、优劣的变化及影响因素,就去改变、影响并最终胜负。

      主动、被动的辩证关系

      影响事物发展的另一个关键就是主动和被动。一个人可能天生是弱者,但这只是暂时的,并不是完全不能改变的。如果他主动的面对,并积极消除弱的因素,他就能转变为强者。但如果他不主动,等着别人来改变他,也许事情到了身上的那一天,就没有机会了。相反的,强者如果不想办法把自己变得更强,他就会变成弱者。为什么呢?强和弱是相对的,一个弱者和比他更弱的人比,他就是强者;同样,一个强者和比他更强的人比,他就是弱者;还有就是,原来弱的人,通过改变弱的因素变成强者了,原来的强者不变,就成了弱者了。这就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道理。

      全局和局部的辩证关系

      影响事物的因素虽然很多,但大多可以分为全局和局部的。全局就是其变化对事物产生整个影响的因素;局部就是组成事物的各个组成部分,个别局部的成败不足以对全局产生影响。我们强调要不失败、要终必胜,是指的对全局而言;而善败,则说的是局部,通过在局部的失败来累积经验,来为最终改变成败的结局做准备。

      远近、难易、先后的辩证关系

      事物都是变化的,并受各种因素的影响的。但是,各因素的解决、发现、变化趋势却有一个远近、难易、先后的顺序。一开始就只看远处,不看近在眼前的问题;只热衷于解决大的、难的问题,而不先解决容易的问题;事情分不清先后顺序的人和事,是一定会失败的。那样做,就是经常失败、只会失败的人了,不用谈什么成功的人。

      弱之所以弱,是因为实力有限,实力有限就要正视。通过有限的实力解决一些近在身边的、容易解决的问题,并通过解决局部的问题逐渐积累实力,最终为解决以后的、难的问题创造条件。

      只败、善败、不败的辩证关系

      我们要善败,不是因为我们最终需要失败。一路上只有失败,从局部到全局、从开始到结束,那就成了只败不赢了,那是任何人都不需要的事。

      我们需要善败,是在必要的地方通过善于失败来改变必然失败的结果。而不是一味追求失败,不计一切条件的失败,事事都失败。我们要避免失败,因为我们明白,全局的成功,是靠各个局部的不失败累积的。但我们不吝惜失败,应该失败的地方一定要失败,失败是为不失败而失败的。

      正视失败,失败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因为人人都在失败,往往成功的人,失败得越多。但是,他们能够控制失败,这就是关键了。

      只败是任何事情都不需要、要克服的情形;善败,是为不败做的必要的投入,不败才是我们的目的。

      实力,紧守成败的根本

      什么是影响事物成败最根本的东西,是实力。两军对垒,靠的是实力取胜,而不是某一些资源,仅管那些资源是影响成败的因素之一。比方说,你拥有100支枪,但与敌军较量,你只有10个人,你还是只能发挥枪这种资源1/10的资源。有了兵工场固然可以持续的造枪支,但那失去了,可以再得到。实力生去了,就没有了。比如说:你的10个人连同你自己被对方消灭了,你的资源一样也没有用了。这10个人连同他的战斗力就是你的实力,是你应该紧守的,不能失去的。

      实力是由相关资源按一定比例合理组成的。资源和资源本身的堆砌并不能形成实力,它需要一些特别的因素为主导来融合。单一资源或因素的优势并不能显著的增加实力,像衣服多了,但只能穿一态一样。

      善败的根本就是为了提高实力,而不是资源本身。这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我们提倡善败,说到底是为了提高实力,这也是我们判定是否应该、需要善败或善败成效的根本。

      也就是说,善败必须在不损害实力和全局胜负的前提下来实现。不如此,就不能称之为胜败,而应是只败了。

      善于放弃,获取最终胜利的手段

      做任何事情都需要付出代价,所以古人说:将欲取之,必先予之。为了最终的胜利,我们必须放弃一些东西,那是不放弃不行的。我们在一开始实力本来就弱小,如果再分散力量去守卫许多非必要的东西,更是不利于最终的胜利。

      放弃的一个根本理由是,放弃是暂时的,只要实力仍在,放弃的东西仍会回来的,甚至可能回来的更多。另外,放弃的原则是有利于实力的提高和问题的解决,没有这个前提,则放弃就是自取灭亡。

      逐渐累积,获取最终胜利的必由方法

      事情可不可能一夜之间变得尽如人意,这是可能的。但却是不现实的,记住可能不是必然,是有条件的。我们不应寄希望于守株待兔式的可能性,而忘记脚踏实地的逐渐改变积弱的现状。

      在整体上我们是弱小的,不可能一夜之间就变得强大。要改变,就只能从局部开始,通过一个个局部的成功来累积,通过量的变化,最终影响并推动质的变化。

      贪图一时之利,获取最终胜利的犯不起的错误

      人世间面临的诱获太多了,许多人和事都是败于诱惑。兵法上就有诱敌以小利,欺骗以许诺的方法。

      善输输少,减少损失的方法

      输的情况,是一定会出现的。像股票市场有牛市与熊市之分一样,善战者也一定会面对这种情形。问题是,如果我们善于控制输的最终结果,我们就相当于赢了。打个比方说,两个旗鼓相当的对手,同时遇到困境。一个损失惨重,一个损失很小并很快恢复,那么两相变化,一定是能够控制损失的那一方能赢。

      跟诸葛亮同时代的司马懿,就是一个善输的人。很多时候,在别人还是一头雾水,看不清的时候,他已经抽身离去。因为他已经知道失败了,所以勇于承认。因此,以诸葛亮的高绝才智,也拿他没有办法。

      我们需要自己寻找失败去失败!

      我们要学会去自己寻找失败去失败。我们自己不经历失败,是不知道我们自身的不足的,所以我们明知失败,也要积极主动的去面对和经历。那样,我们就能得到人生的历炼和升华,最终克服盲点。

      善败战略高手

      毛泽东,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之一,他和他的同志们带领全国人民之出了当时被帝国主义列强恣意横行,政府丧权辱国;百姓民不聊生,国无一日安宁的无底深渊。

      毛泽东是一位善于通过善败来获取最终胜利的战略大师,在实践中,它最善用一个重要的战略就是“善于在局部战场失败”。这种策略在毛泽东的几次重大决策中,都有鲜明的体现,红军长征、四渡赤水案例、抗日战争等。

      延安是中共中央所在地,被誉为“革命圣地”。清清延河水,巍巍宝塔山,吸引着千千万万热血青年和爱国民主人士,而成为蒋介石集团的眼中钉。

      1947年3月13日, 胡宗南指挥14个旅23万人在空军配合下,从洛川、宜川分两路直取延安。彭德怀指挥西北野战军一个旅另一个团共26000人驻于延安以南地区。 双方在运动中激战6天,胡宗南部被歼5000余人。 18日晚,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撤离延安。毛泽东在临行前说,打仗不在一城一地得失,而在于消灭敌人有生力量,有人失地,地终可得,有地失人,必将人地皆失; 少则1年,多则2年,延安仍要回到人民手中。

      于是,胡宗南虽占领了延安,却扑进了空城;虽有几十万大军,却找不到对敌之处之机,反被共方吃掉几个旅。毛泽东周恩来带领中共机关在山沟里转悠,近在咫尺的胡军却茫无所向。人赞毛泽东“胸中自有雄兵百万”,这个百万大兵是应将胡军一起算上的。

      在主动放弃延安后的一个半月中,西北人民解放军以不足三万人的兵力,按照毛泽东提出的“蘑菇战术”,同比自己多达十倍的国民党军队从容周旋,三战三捷,消灭胡军一万四千多人,拖住胡宗南军这支蒋介石的战略预备队,有效地策应了其他战场的人民解放军,并为西北战场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对于这段历史,美国政府在一九四九年发表的《白皮书》曾经作过这样的评述:国民党军“攻占延安曾经宣扬为一个伟大的胜利,实则是一个既浪费又空虚的、华而不实的胜利”。

      靠着这种“善于面对、懂得利用失败”的战略,八路军、新四军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与强大的敌人作战,不断地发展自己的力量。 紧守着最终实力的发展壮大这一个根本问题,充分协调全局与局部的胜负这样的辩证关系,使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军队从秋收起义时的常败逐渐变化为解放战争的不败乃至夺取全国的最终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