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俗解读新农村建设
  • zt.wineast.com 发布时间:2006-2-19 3:32:17
    作者:益农发展 文章录入:益农发展
  • 《通俗解读新农村建设》

        有的城市人可能会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政府的事、农民的事,不关城里人的事;或许还会有人认为是中央又来了新口号、新运动,没什么实际意义。错了,如果你在十年内不移民的话,新农村建设肯定和你有关系。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不是指在农村建几排漂亮房子?当然不是。漂亮房子也是建设新农村的一个内容,但主要目的是彻底解决三农问题。什么是新农村?十六界五中全会上温家宝总理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概括为20个字: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说起建设新农村,至少有两个人物我们需要了解:温铁军、林毅夫。温铁军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河北人。人称温三农,11年工农兵生活经历,11年农村试验区调研经验。长期从事三农问题研究,一直坚持用“脚”做学问,温铁军被称为“中国农民的代言人”。如果你阅读温先生几年前的文章,你会发现他对解决三农问题所提出对策很多已经变成了目前实行的农村政策。在他的一系列头衔中,有一个头衔特别需要点明:河北省定县翟城村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院长,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是温铁军自己掏钱建立的、想找一条中国农民摆脱困境出路的实验学院。

        林毅夫现任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台湾宜兰人。27年前,从台湾金门夹着两个篮球,游了2000米,到大陆来的陆军上尉,如今已是中国知名经济学家。这位中国大陆改革开放以后第一位从西方学成归国的经济学博士,是1979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舒尔茨教授的关门弟子。林毅夫曾长期从事中国农业问题的研究工作,其研究建议经常为政府部门决策所参考,被称为中国政府经济智囊之一。1999年,林毅夫教授就提出,增加农村公共投入,增加农民收入,以扩大内需。这种内需拉动型的思想是具有前瞻性的。

        1、为什么中央现在会提出建设新农村?

        如前所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主要是为了解决三农问题,三农问题简而言之就是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曾上书总理的李昌平有个说法“农民真苦,农村真难,农业真危险”。对于三农问题的现状,中央的表述是:农业基础设施脆弱、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民间还有一种调侃的表述是“吃饭基本靠党,穿衣基本靠纺,致富基本靠抢,媳妇基本靠想;交通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吼,取暖基本靠抖,治安基本靠狗”。调侃的说法比较夸张,现实没有那么残酷,但决不是你在春节晚会上小品里看的墙上都挂液晶了。如果说三农问题现在很严重也不算太夸张。说严重有两个含义:一是三农现状,二是三农问题再不解决,后果将是很严重的。

        先说现状,瑞士前驻华大使在回国后,有人问其对中国的总体印象。他说,中国有3亿多人口的城市和欧洲差不多,8亿多人口的农村和非洲差不多,欧洲加非洲就是中国。如果需要数据说话,有这样一组数据:2004年全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为4∶1,若考虑城市居民的各种福利性补贴,城乡居民实际收入差距约为5~6∶1,而改革之初的1978年,这个比例是2.5∶1。这一差距反映的是发展上的差异。而城乡之间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公共设施上的差距则更大:农村初中文化程度以上的占39.1%,远低于城市65.4%的水平;目前,90%左右的农民是无保障的自费医疗群体;全国还有一半的行政村没有通自来水;60%以上的农户还没有用上卫生的厕所等等。总结起来就是农村基础设施(水利、道路、饮水、电网、通信、)落后,尤其是需要高度组织化、社会化的水利,有些地方一直是在吃改革前的老底子;农村社会事业(教育、文化、卫生)问题太多,特别是原有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保障体制,在90年代开始的医疗体制改革后,几近瘫痪。有的承包有的关门,开门的也门可罗雀,农民小病挺、大病熬;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加入wto后,农产品价格上涨空间有限,农业产业化滞后、产业链短、附加值低。除了到城市的企业做不上保险的最廉价劳动力,在青春年华被榨干后,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仍然只能回到农村,农民别无他法。

        如果说将来中国城市都已经花团锦簇,同时又带着一个大多数人生活相对落后的农村,却说我们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程度,或者说我们已经是小康社会了,那是说不过去的。如果认为农村发展的慢就慢慢发展吧,可以先把城市发展起来再说嘛。这种的想法是片面的,因为三农问题解决不好会产生严重的后果:经济增长后续乏力和社会的动荡。

        第一个严重后果是经济发展的持续性问题。经济增长有三架马车“投资、出口、消费”,我们改革开放27年来前期是靠解放生产力、满足人民的物资文化需求,或者说主要是依靠解决被物质匮乏而压抑的消费欲望来快速发展,后期的经济增长主要是靠投资和出口。我们有世界任何国家都不能比的庞大人口,庞大的市场,为什么现在消费这架马车没有什么力气?那是因为财富在社会群体间的分配有问题,财富集中在少部分人的手里;财富在地区之间和城乡之间的分配有问题,8亿农民还很穷。如果说没有消费这马车近十年发展的也很好,以后还是靠出口和投资发展行不行呢?短期的经济增长可以,长期的增长不现实。先说出口,现在世界上50%以上的相机,30%以上的空调和电视机,25%以上的洗衣机和近20%的电冰箱都在中国生产。欧美有一说:仔细看看玩具产地几乎都是中国,圣诞节简直就是中国商品的促销日。套用今年春晚宋丹丹的话:形势那是相当的壮观呀!翻开红火的背后是什么?日本通产省的报告称中国是世界工厂,我们还真的把自己当成全球制造中心了,其实我们不过是一个世界车间,全球产业链上一个两头在外,污染在内的畸形车间。中国当下80%的外贸依存度开创了全球贸易史之最,已经是坐在过山车上超高速行驶了,带来的问题个个都挺麻烦。1资源问题,中国卖什么什么便宜买什么什么贵,搞的几个发达国家一会说中国输出通货紧缩一会说中国输出通货膨胀,最显眼的是石油问题,就是国家这几年一直重视的能源安全问题。仔细揣摩国家的外交策略,很多地方都能看到石油的影子,因为我们要进口大量石油。我们的政府顶着欧美这两个最大贸易伙伴的压力去和委内瑞拉、尼日利亚、伊朗、苏丹等交往,在巴基斯坦修港口、在缅甸泰国规划输油管道等等。没有办法,因为其他大的产油国都被他们把持着,马六甲海峡被他们监管着。我们以前还做过石油出口国怎么现在要进口这么多石油呢?这是因为我们是两头在外,污染在内的世界车间。所谓两头在外,就是指中国进口的原料(如石油、铁矿石)经加工后的出口成品(如化纤服饰、化工和电子产品),而有污染的生产过程则基本在中国进行,污染的是中国的大气、水和大地,污染问题后面再谈。我们随着出口的增加对资源的胃口也愈来愈大,我们买石油,虽然我们买的大多是高硫的便宜油但轻质油的价格也下不来了;我们买铁矿石,铁矿石加价70%还多。世界加工车间的中国只赚取一点菲薄的加工费,这些加工费与治理污染所需费用相比,可谓杯水车薪。2环境问题,在进口各种资源的同时,很多在华外资企业所需原料和能源也由中国提供,而这些原料的采掘或生产会严重污染环境。如煤炭和有色稀有金属,特别是电力,中国多为火电厂,它们是造成大气硫化污染的元凶。目前火电厂已成中国大气污染物大户,2004年排放二氧化硫约1100万吨,占全国二氧化硫排放总量的50%以上。按照目前的排放控制水平,到2020年,我国火电厂排放的二氧化硫将达到2100万吨以上。如果火电厂排放的大气污染物得不到有效控制,将直接影响到我国大气环境质量的改善,影响到未来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3贸易摩擦问题,这个大家听的太多了,从打火机到电视机、从皮鞋到假发、从窗帘到床单,数不胜数。国人甚是纳闷,不是wto了吗?不是自由贸易吗?咋又整出个反倾销呢?龙永图先生因为领衔wto的谈判,加上去年又在汽车行业发展论坛上发表汽车行业不需要自主品牌的言论,引发龙何之争,惹起网上“卖国贼”的讨伐声一片,是否是“新李鸿章”不知道,但他留下的242条款让中国的纺织品成了wto的一个例外,从袜子到围巾、从内衣到外衣,几乎没有哪种纺织品没发生过摩擦。直忙的薄部长成天飞来飞去,曝光率那是相当的高!4利润下滑问题,与中国外贸光鲜的增幅曲线相对应,入世以来,中国出口商品和服务的单位利润却在一路下泄。以化纤印染布为例,每米出口毛利润已由4年前的0.11元下泄为0.03元。也就是说,出口价格战越惨烈,企业争份额、抢市场的拼劲越甚,出口价格就越低,呈典型的恶性循环状态。5金融安全问题,我国目前的出口一直是外资企业占大头,资本的特性是逐利的,很多外资是看中了中国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低廉的环保保险等社会成本。成立的企业仅具有对产业低端的加工能力,信息来源和销售渠道严重依赖海外供应商和进口商。随着计划生育这个基本国策威力的体现,老龄化社会来的将比大家预想的快,青壮劳动力的减少必将带来劳动力成本的上升。随着国人对环境问题、劳动者的社会福利保障问题的重视程度提高,外企的社会成本也会慢慢增加。到了一定程度,资本的全球流动性决定它能从发达国家流入中国,同样还会从中国流动到成本更低的国家去。什么世界工厂、全球制造中心,到最后会因为没有核心技术又没有了资金、成本也不再具有竞争力,连世界的加工车间也做不成。谈了这么多出口带来的弊端并不是要否定开放回到闭关锁国,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开放是唯一选项,出口也是经济增长的动力,但我们这么庞大的一个国家想仅仅依赖出口就能保持经济的长期增长是不可能的。

        再说投资,投资是能够拉动经济增长的,但投资和消费是生产和消费的关系,是要保持平衡的,如果消费需求存在问题,靠投资带动经济增长就会出现过热,出现生产过剩,会出现泡沫,产生金融风险、经济震荡。不要说保持经济的持续增长,安全运行有时都不能保证。这个问题说起来复杂,一般人不感兴趣,举个大家熟悉的例子,像这两年的房地产投资市场,疯狂上涨,百姓看得头晕、地产商赚的盆钵满盈、学术界一片乱套。有学者说泡沫将破裂(谢国忠),有学者说市场发展正常、泡沫论是阴谋(历以宁),有地产商说房价还有上涨空间孙宏斌,更有学者说房价在未来十年还将上涨3倍(王建)!可政府左一道又一道文件要求稳定住房价格(从121号到71号到国八条一次比一次严厉)。现在的房地产投资市场有没有泡沫?不提供结论,在泡沫没有破裂时,你是无法证明泡沫的。但在房地产界,搞假按揭,造假合同,早已经是公开的秘密。中国银行北京分行的“森豪公寓骗贷案”表现得尤其充分。在这个在2004年4月披露的诈骗案件中,森豪公寓开发商利用员工名义虚构买卖合同,提供虚假收入证明,套取银行贷款6.4亿元。但所有这一切,没有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体制性的“愚蠢”以及有意的合谋,是根本不可能发生的。在中国商业银行一窝蜂纷纷将房地产贷款作为“优质贷款”的倾销式竞争中,金融纪律松弛的现象比比皆是。投资过热的泡沫一旦破裂对经济的打击是致命的,在1997年香港地产市场崩溃之后,到2002年短短5年之中,房地产价格暴跌了70%。日本的地价从1990年代初期泡沫经济正式崩溃以来,经历了长期下跌过程。从1991年的最高峰计算,日本的地价直线跌落了80%。这将日本经济拖入了几乎看不到希望的长期停滞阶段。

        有这么几组对比数字,更能清晰地说明问题:贸易大国外贸依存度的平均值17%、我国80%;发达国家出口对经济的贡献率平均2%(美国为负数)、我国18%;发达国家投资对经济的贡献率18%、我国49%;发达国家消费对经济的贡献率已达80%、我国33%,虽然我们现在是工业化阶段,和后工业化的发达国家不能硬靠,但差别太大。差别还可以解释为发展趋势,让消费这架马车跑起来是我们要做的,这还涉及到效率与公平的分配制度问题,为了不冲淡主题,下次再解释。

        前面对出口和投资谈了这么多是想说明一点:以市场经济史作观照,健康因而也是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总是以消费拉动作为“母动力”。所以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创新自主、拉动内需等等政策,而8亿农民的消费市场如果能激活将是国家未来经济持续发展的最大动力。

        第二个严重后果是社会动荡,这个决不是危言耸听。国际通用的贫富差距考核指标是基尼系数,警界值是0.4,超过警界值,社会将发生动荡。我国现在已经到了0.5。为什么没有发生社会动荡呢?这和我们一党执政的政治制度有关,也和我们受传统的儒家文明影响有关。虽然现在没有发生社会动荡,但不代表永远不会。城乡收入差距过大,城乡社会发展差距过大,这个差距已经到了非常危险的程度,已经影响到整个国家经济、政治、社会的发展和稳定。因为在原有的制度框架内的某个群体的利益诉求不能满足、并且其利益诉求足够强大的时候,就会形成制度变迁。如果没有诱致性的变迁(指过去的变法、现在的改革也包括政策的调整、引导),必将会出现强制性的变迁,强制性的变迁是伴随着血腥、暴力和社会剧烈动荡、倒退的,就是俗话说的改朝换代。

        如果说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大众来说不是太敏感的话,社会剧烈动荡会深深地影响到每一个人,无论你是城里人还是农村人。谁都不希望这样的事情出现,对国家、个人损失都太大。于是政府提出五个统筹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战略。新农村建设就是一个诱致性的变迁,下面我们来了解新农村战略的出台过程和具体内容。

        (太晚了,明天再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