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设新农村战略的出台及内容
  • zt.wineast.com 发布时间:2006-2-20 1:47:09
    作者:益农发展 文章录入:益农发展
  • (写了一晚上原因分析还没写到出台及内容,后面列了纲,慢慢写吧。明天上班,该睡觉了。)

       

        2、建设新农村战略的出台及内容

        既然建设新农村就是解决三农问题,我们就要分析三农问题形成的原因,其实作为传统上的农业国,“三农”问题一直是中国的经典问题。目前对三农问题成因主要有集中在三个方面:市场、国情、体制。侧重面不同得出的解决思路自然不同。

        市场矛盾说是把三农问题原因归结在农业是低效率产业,存在收益递减特性,而资本的逐利特性在市场化环境中必然从农业流向向非农业,所以农业必然萎缩。同时,在国内经济急速市场化、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国内的小农经济模式无法抵御国际规模农业的市场竞争,自然而然要产生三农问题。由此产生的解决思路有:发展规模经济、现代农业、农业产业化;加快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建设小城镇;增加国家投入、农业补贴;改革农村金融体制,还有从发展规模经济延伸出来的土地流转及推行土地私有化等等。

        国情矛盾说相对好理解,人多地少,人均可耕地不到一亩半,而且,由于人口分布不平衡,我国有1/3的省市人均耕地不足1亩,有666个县低于联合国确立的0.8亩的警界线,463个县低于人均0.5亩的危险线。每公顷可耕地上的农业人口是美国的85倍。众多农村人口拥挤在有限的耕地上,形成过剩人口。现代社会既不可能大规模向外和平移民,也不可能武力对外殖民。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我们能够拥有的土地资源,又几乎被开垦完毕。在西北地区,凡能养活人的绿州,都已人满为患。在西南许多地区,70多度的坡地上都种有庄稼了,变成“大字报”地,人地关系高度紧张。由于强调这个原因,对三农问题便有个极端的说法是“要解决三农问题,先消灭农民”,其他侧重这个方面的解决办法还有提高农村人口素质、稳定农村生育率;发展打工经济、转移农村劳动力;发展小城镇、就地转移农业人口等等。稳定农村低失业率好理解,可能有人不理解要提高农村人口素质是什么原因。一是外出打工需要提高素质,所以国家有培训农民工的阳光工程,二是农村还存在“放一只羊是放,放一群羊也是放”的错误观念,在这错误观念的指导下便有“越穷越生,越生越穷”的恶性循环,所以产生了超生游击队的小品和农村计划生育工作有“铁的手腕、铁的心肠、铁的作风”一说。

        体制矛盾说把三农问题的原因归结为城乡分割对立的二元社会经济结构矛盾。由于商品经济对人性的影响,现代的城市人比较冷漠、过于关注自我,可能会有人认为三农问题是农民的问题,是农民没本事。而且,现在民工向城市的流动又影响了城市的就业、治安,降低了城市人的社会福利和生活水准等等。其实,三农问题的产生,体制是一个重要原因。为什么中央现在说要工业反哺农业?那是因为农业哺育了我们的工业。虽然不能说城市工业发展全是农业的功劳,但如果不是在国家机器的调控下,没有农业的牺牲、没有农民的苦,工业的繁荣和城市人现在舒适的生活还要晚来几十年。所以,对我们这个全世界独有的城乡二元体制要多谈几句。

        近百年来的中国多次变革,上世纪前五十年经历三种政权,发生了三次 “土地革命战争”。由于1952年以后中国转变了1949年确立的"新民主主义"国家战略,采取了"国家资本主义"模式加快工业化进程,而且当年的财政体制是"统收统支",全部工业投资出自政府,同时,苏联在完成第6个五年计划以后形成了社会化大生产,必然要求纳入国际分工,因此在1956年有所谓"苏共20大"及其后的国家战略全面转变。而中国正在"一五计划"代表的工业化资本原始积累阶段,实在不可能跟上苏联的发展战略调整,于是中苏交恶,苏联随即停止对中国工业化的后续投资,苏联停止援助后,中国政府财政赤字随即大规模增加,政府基本丧失了扩大再生产能力,第二个五年计划不得不暂时中缀。没有新增扩大再生产就没有新增就业。于是,从财政赤字大规模发生以后,1959年政府就开始把已经进城的人向外迁移。同时期1958年人民公社建立。政府在公社一级建立财政和农业银行机构以全额提取农业剩余,并且形成了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结构来保证这种内向型的资本积累。这个积累是残酷的,58年大跃进与随之而来的三年自然灾害,农村出现了满仓的粮食却饿死人的大饥荒;人民食堂解散后,农村一个壮劳力一天工资八分钱,妇女还要打八折,而城市里同期的学徒工一天工资还要值一块,背后的原因是国家为工业进行资本积累。在当时,由于朝鲜战争及其后的地缘政治环境,牺牲农民的巨大利益完成积累是无奈的选择。具体政策或许有些问题,但在大的方面当时的领导集体并没有错。谈到这又想起改革初期文革反思潮中的伤痕文学,说毛主席的上山下乡耽误了一代人的大好青春,当时的情况是什么样呢?

        从60年起,城市人口"上山下乡"这种运动现象一直延续。也就是说,每当城市的人口增加到一定的量,而城市经济又进入危机和萧条阶段,不能吸纳这些新增人口就业的时候,就会有一次城市人口向农村迁移。 

        就这样,实际上我国的经济确实不可能随着工业发展来带动农民的非农就业,而且城市必然要向外排挤过剩人口。 在文化大革命当中、尤其到70年代末期经济完全不能正常发展的时候,政府不得不发动、动员、甚至强迫城市不能安排就业的人都下乡谋生。当时知识青年都会背诵的语录是"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那确实是大实话。 

        这个逆向的迁移过程表明,在第一次财政赤字导致国家工业化出现危机以后,每当财政缺乏扩大再生产投资能力的时候,就会有一次上山下乡运动,从1958年开始先后进行了三次,都和经济危机本身有直接的关系。 

        谈到这里还想说说城市人在工业化中的贡献,由于国企改革、下岗不是本文的主要内容,所以相对简单。

        在改革前近三十年的国家工业化初期阶段,城市人口享受从出生到死亡的各种保障制度,是靠国家财政补贴维护的。但很少有人认识到,这种对城市人群提供全程保障的制度,一方面能够让国家以"许诺未来"而低成本地换取劳动者的几乎全部剩余、加上从农业提取的全额剩余,仅用了不到30年就高速地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另一方面,相对于占人口80%、不能分享工业化收益却只能提供积累的农民而言,又能够有效地把以国有企事业单位职工为主体的城市人口在这个特殊的阶段内变成对社会起稳定作用的"中产阶级"。客观地说,当年政府提供的尽管是最低水平的保障,但它确实维护了社会相对安定团结,保证了快速工业化的完成。 

        由于国家在"五五"和"六五"计划期间基本完成了工业化所必须的原始积累,于是就必然会出现改革:一方面必然进入国际市场实现大规模交换,并且按照市场规律调整经济结构;这就是中国70年代提出"引进外资"、80年代提出"市场取向"、90年代提出"市场经济"改革的客观背景。另一方面,代表产业自身发展要求的部门或集团也必然会对原来制度框架内部不能实现其利益要求的内容进行重构;这就是我们先后出现"财政甩包袱"、"金融资本异化于产业资本",以及"行业垄断"加强、贫富分化加剧、国企破产、下岗等各种变化的原因。随之,当然会导致产业结构改变和社会制度的重构,新农村建设战略的出台也是一种必然。当然,由于前面说的三个原因都是客观存在的,所以中央为解决三农问题提出的建设新农村涵盖了这三个方面。

       

        新农村战略的出台及内容

       

        3、如何建设新农村

        胡锦涛在今年2.14省干培训班讲话

        几个突破口

        核心任务

        机遇

       

        4、相关名词人物事件及文章介绍

        城乡二元化体制:50年代初,刚刚实施完土地制度的重大变革,为使工业化顺利实施,我国实行了世界仅有的二元户籍制度、二元就业制度、二元社会保障制度等一系列城乡截然不同的制度,延续至今。

        收益递减:指农业受制于土地的经济学特性:农民对土地的投入增加,收益也有大幅度增加,但随着投入的继续增加,收益并非成比例的增加,收益增量迅速地收敛为零。资本当然不会向收益增量为零的行业流动;同时,当收益增量为零的时候,劳动投入越多,劳动生产率就越低;银行作为一个企业,也不会向收益增量为零的行业提供任何贷款。这就是农业,以及从事农业的农民在市场中的尴尬处境。面对这样的情况,不用说资本向农业的流动,即使在农村偶然形成了某种剩余资本,这些资本也承受着游离农业的市场压力。将资本从农村抽离的基本力量是资本追逐利润的动机,而这个动机恰巧是市场效率的根本原因,所以,有学者基于这个理论把“三农问题”归结为市场经济的内生问题。

        温铁军

        林毅夫

        李昌平

        谢国忠

        郎咸平

        历以宁

        吴清涟

        王建

        顾雏军

        龙何之争

        郎顾之争

        保姆理论

        冰棍理论

        唾沫理论

        靓女先嫁说

        国八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