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动漫创业工程”引爆大学生创业热潮?
  • zt.wineast.com 发布时间:2008-10-6 8:33:56
    文章录入:网友(任我行)

  •   5-10年内中国动漫产业将拥有超千亿元产值的巨大发展空间,而目前,国内已有450多所高校开设动漫专业、46万多动漫专业在校学生。如何有效地在高校教育中植入影视动画,让大学生在校就尝试创业呢?近日,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影集团、安博教育集团、中国国际企业合作公司联合主办的“新传媒时代——中国大学生创业工程”项目为解决这一问题进行了初探。

      动漫专业在校学生超46万

      根据协议,合作方将本着整合资源、优势互补、着眼特色、注重实效与市场运作的原则,以影视动画产业项目为导入,结合成熟的制作经验、领先前沿的动画技术,共同探索创新型人才教育培养模式,并以积极、有效、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为当代大学生尤其是影视动漫专业大学生和有志于在此行业、领域追求发展的大中专学生搭建创业平台。同时,为大学生提供具有版权的影视动画项目,培养大学生进行原创,协助大学生创业并提供创业所需的相关辅助资源。

      北京师范大学创意文化传媒中心的王思文女士表示,目前,国内已有30多个动漫产业园区、5400多家动漫机构。而在中国84万各类网站中,动漫网站约有1.5万个,占1.8%,这一数字与2006年初同期相比增加了4000余个,增长率约为36%;动漫网页总数达到5700万个,增长率约为50%。国内已有450多所高校开设动漫专业、46万多动漫专业在校学生。

      预计到今年底,全国47个省市将开播少儿频道和3个卡通卫视频道,全年动漫节目需求量为180万分钟,意味着将有一个250亿美元的市场空间,而目前国内播出的动漫作品每年只有2万分钟,不足实际播出量28万分钟的1/10,且大量依赖进口。今后,5-10年内中国动漫产业将拥有超千亿元产值的巨大发展空间。

      企业、创业园、高校循环互动

      据了解,“新传媒时代——中国大学生创业工程”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形成创新型人才培养实践机制,强化大学生专业发展,提升职业素质。创业工程将积极开展国际智力引进,以3D动画教学为主导,将各类影视动画片项目引入教学,以高校植入的形式,为院校提供职业教育整体解决方案,开展课程、师资等项目的合作,引入国际前沿的厂商技术进行课程体系改革,从专业建设开始,帮助学校进行专业课程建设和改造,提供基于职业分析与定位的教学计划、教材以及教务管理,采取课程置换或以学分互认的形式进行嵌入式教学,将改革进入到课程体系,使学生在校期间就参与到项目创业工作中。

      同时,通过采用世界前言动画技术授课,实现知识成果的价值转换,培养德才兼备的新型专业人才队伍,以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一线策划、创意、制作团队。该项目还特邀日本目前动画制作的中流砥柱之一——MADHOUSE动画公司,韩国EXIA动画学院、韩国FXGear lnc动画软件公司等参与合作。

      二是为大学生提供、创造就业发展机会,搭建创业平台。 企业、创业园、高校三者之间循环互动,由企业中来,到企业中去。以合作企业北京种子动画艺术传播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有一支从编剧到原创乃至制作的一条龙创作队伍,具有全国电视台节目发行能力,已签约有针对3G手机、电视台的影视、动漫、音乐节目制作商,该企业可通过创业园将项目输入,通过高校的教学机制将企业要求在创业园转为课程嵌入,最终完成合格学生的输入。

      5年内建成国际合作创业园

      据悉,创业工程将用5年时间建设成为一个集数字传媒产业、影视动漫产业、IT培训产业为核心的产学研一体化的国际合作创业园。该工程分3期完成,一期为大学生创业孵化园;二期为大学生创业园;三期为大学生国际合作创业园。

      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将以北京师范大学及珠海分校作为试点,进行数字传媒、动漫产业创业培训,专业学生从第四学年开始进行创业课程“嵌入式”教学,以实训模式进行项目构架与实施,在学生实训阶段结束后按项目进入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实行标准化的项目创业模式。同时,提供相关支持,如工商、税务、财务管理、项目融资管理、法律咨询等服务,并设立人才储备库,为企业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和项目协作配套服务。

      据北京中影第一电影制片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丛者甲介绍,目前,该项目的一期工程已成为国内第一个以影视、动漫产业为核心的大学生实训、创业孵化基地。该公司为此设立了动画部,主要从事开发各类影视动画项目,培养有国际竞争力的一线主创队伍。

      二期工程现已进入筹划阶段,将分为国际合作交流区、实训区、项目工作区、产业区和创业辅助功能区。产业区将与1000家相关企业单位共同建立“人力资源整合机制”,在产业区内可以根据企业的不同要求进行项目外包和技术整合,在节省成本的基础上更加完善企业功能效率,合理有效地利用产业区资源,实现企业与人才共同发展。

      商报记者 刘妮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