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east
财经 | 宏观 | 国内 | 国外  投资 | 风投 | 天使 | 私募 | 产业 | 并购 | 投行  证券 | 金融资本 |  创 业 板 
商机 | 公司 | 产品 | 供求  学院 | 创业 | 管理 | 连锁 | 投行 | 理财 | 贷款  机构 | 投资机构 |  外商投资 
服务 | 展会 | 招聘 | 名录  市场 | 项目 | 投资 | 专利 | 技术 | 产权 | 连锁  互动 | 创业社区 |  有问必答 
您当前位置:中国创业投资网 >> 新闻频道 >> 金融资本 >> 浏览文章

首富沉浮样本之李锂 高盛“包装”下的生物医药首富

2012-11-2 7:44:37股市动态分析周刊 【字体:

    李锂,20年前,他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科研人员,20年后,他成了资本市场的“首富”。人们解读李锂的时候,都说,李锂问鼎首富,意义非凡。一如当年 的陈天桥之于互联网、施
正荣之于太阳能、黄光裕之于连锁消费、王传福之于新能源和汽车。如今,尽管李锂早已从首富位置上退居30位后,但是依然在生物医药 板块,傲视群雄。

    2010年5月6日,李锂、李坦夫妇的生物医药公司曾以每股148元,创造了A股历史上最高发行价,而夫妇二人也因此声名大 振,一度荣登内地新首富,一夜间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人物。然而仅仅时隔2年,作为曾经的新科中国首富,李锂夫妇早已因股价的大幅腰斩财富缩水不足200 亿,狼狈的跌下了首富交椅。相信这个过程李锂不仅仅体会到了资本市场财富过山车的滋味,更领教了国际投行高盛的厉害。

    高盛导演下的上市神话

   高盛——这是在李锂的首富沉浮录里不得不提的关键角色。

    从四 川仁寿一个偏远的小镇,到成都肉联厂投身技术研发,再到山城重庆小试牛刀,最后南下深圳以技术借力资本,李锂命运的真正转变是它被国际金融资本高盛发掘包装之后。早在2000年,李锂的生物医药公司就有登陆创业板的打算,但创业板迟迟不开。2006年之后,它的条件已经符合中小板的资格要求,无奈排队等待 上市的企业又太多,直到它被国际金融资本高盛发掘包装之后,情况发生了变化。

    2007年9月3日,高盛集团的全资子公司GSPharma入股李锂的生物医药公司——海普瑞,持有其4500万股,占公司股份的12.5%,成为海普瑞的第三大股东。此后,在高盛的运作下,海普瑞成为中国唯一受到 FDA认证的企业以最具成长性和盈利能力的生物医药公司,以高达148元的发行价一度创下了A股IPO历史上的新纪录。而高价发行也成就了李锂夫妇一度触及了财富巅峰,以合计504.55亿元的身价,远超2009年的福布斯和胡润富豪榜双料首富比亚迪掌门人王传福,成功问鼎2010年内地新首富。

    李锂定然无数次的想过这个问题,怎么把一度高达500多亿的资产兑现呢?但现在只剩下不到两百亿。光2011年下半年,李锂家族财富继续缩水87亿。这不仅受累于A股医药板块的普遍性杀跌,更基于海普瑞本身商业模式巨大隐患的逐一爆发。

    实际上,早在海普瑞上市不久,李锂就遭遇了不少的质疑。首先是公司成长性和盈利能力,从2010年报业绩增长近五成再到今年一季度业绩骤降近四成。它的波动性,超乎市场预期。这和当年王亚伟说的,“没看见过这么好的医药公司”似乎相去千里。之后,还有更深的信任危机。譬如,对它当初上市标榜是中国唯一受到FDA认证的企业的质疑。

    时过境迁,国际投行高盛此时也成为李锂面前随时爆发的火山。作为一家财务投资公司,高盛资本的进入就是为了退出获 取回报,如果没有足够的想象力,谁来为这个巨大缺口接盘?虽然相比上市之初的巅峰市值已经大幅缩水,但通过海普瑞在2011年4月29日的高比例分红,高盛的投资成本早也已悉数收回。

    高盛的限售股于去年解禁,面对海普瑞不断下滑的业绩,高盛并没有做出任何抛售举动。不过,现在的高盛似乎打算离场了,半年报显示,截止2012年第二季度高盛共减持1459万股,减持的序幕已徐徐开启。

    随着高盛持有的股票解禁,跟高盛关系密切的海普瑞大客户们也开始远离李锂,海普瑞神话破灭,李锂的财富传奇也将终止。

    资本创造的首富

    事实上,资本市场上从来就不缺“富人”,而在资本的作用下首富的位置却也总是易 变的。2009年,中国“首富”的宝座属于比亚迪的董事长王传福。这一首富荣誉在一定程度上拜股神巴菲特所赐,2009年巴菲特投资比亚迪,使其股价 2009年提升了6倍。不过,在2009年11月恒大地产上市后,其董事局主席许家印持股市值超过了400亿港元,暂时取代了王传福的首富,但其后恒大地 产股价受到重挫,许家印的首富之路相当短暂。2010年10月末的首富  当为三一重工的董事长梁稳根,庞大的政府投资,驱动着三一重工的市值在一年中翻了两倍。

    李锂对其首富曾归因于“这一切主要是赶上了伟大的时代”,然而二十年的蛰伏,借助外资脱颖而出,李锂的跨越绝不是这样简单。李锂应该知道,虽然他的公司不错,自己的核心技术只是对欧美工艺的改良,使其能在原有基础上升级,生产出比原有的更高质量的产品,而他的商业模式并非自己想的那么强 大。

    作为一个不谙资本与营销的纯技术派,或许如今资本市场的海普瑞并不是李锂所设想的状态,然而资本催生的光环也必将随着资本泡沫的破灭而褪去,这是必然。在财富缩水的同时,李锂已充分认识到了资本市场的各种悖论与投机,当然也领教了高盛的厉害。

分享到:


网友评论:

  • 阅读排行
  • 本日
  • 本周
  • 本月
关于我们 | 免责条款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帮助中心 | 会员登陆 | 友情链接 | 订阅RS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