旨在抑制“热钱”流入的外管局 《关于加强外汇资金流入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甫一公布,立即引发人民币兑美元即期汇率在周一出现明显调整。但周二,即期汇率在中间价的引领下很快重回强势
新政触发回调
5月6日,在人民币兑美元即期交易价格上探历史高点后,盘中出现超过两百点的剧烈调整,为人民币的新高之旅增添了一份悬念。
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6日报6.2114,比前一交易日走高38基点。根据以往经验,中间价高开背景下,人民币即期汇价升值概率较大。事实上,当日人民币兑美元询价系统如期高开,最高探至6.1521,刷新历史纪录,但随后汇价迅速回调,最低至6.1768,高低点落差达247基点,收盘于6.1667,比前一交易日跌111基点。无论是盘中波幅还是下跌幅度,均为年初以来的最高。
国家外管局网站6日挂出的《关于加强外汇资金流入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为分析人民币汇价异动提供了线索。
《通知》的要点有三方面:一是将银行结售汇综合头寸下限与外汇存贷款比挂钩。二是要求资金流与货物流严重不匹配或流入量较大的企业作出合理解释。未及时说明情况的,将其列为B类企业实施严格监管。三是要求银行不得协助客户规避外汇管理规定,并加大外汇管理核查检查力度。
自去年下半年以来,伴随人民币回归升值通道以及升值预期逐步增强,人民币套利活动重新盛行。“热钱”伪装为正常货物贸易流入境内进行跨境套利,以及贸易商在境内举借外汇再转入境内换成人民币套利就是其中两种模式。前者体现为某些涉外企业资金流与货物流明显不匹配,导致外贸数据虚高;今年一季度出口增速比去年同期高出10个百分点以上,即被认为存在一定的虚高嫌疑。后者主要体现为境内外汇贷款多增,且与外汇存款的表现不匹配,造成整体社会融资规模增长过快。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新增外汇贷款710亿美元,而去年同期仅为210亿美元。相较之下,外汇存款一季度仅增加310亿美元,远低于去年同期的670亿美元。
瑞银等机构指出,《通知》将加大投机性外汇资本流入的难度,银行结售汇综合头寸提高后也需要购入外汇以满足外汇贷存比要求,客观上将增加美元等外汇需求,外汇流入和人民币升值压力可能会有所减弱。如此来看,《通知》一经披露,人民币兑美元现汇价格出现大幅波动也就不难理解。
短期升值逻辑未变
据外汇交易中心公布,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7日报6.2083,距前期高点只差1个基点。年初以来,人民币中间价累计升值1.24%,远超去年全年0.24%的升值幅度。而在近期人民币快速升值过程中,逐利资金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
当前“热钱”流入中国的原因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国际因素,另一类则是国内因素。
国际因素主要是低利率环境下的利差套利交易和全球流动性过剩引发的投机交易。从利差交易来看,目前美欧日的基准利率在0-0.5%左右,而中国银行间市场年化7天资金利率均值约3.2%,为“热钱”提供了利差套利的空间。从资本投机来看,欧债危机阶段性缓解,且主要发达国家不断加码宽松货币政策,使得国际市场风险偏好改善,外汇投机资金纷纷流入经济相对稳定的新兴市场国家。
过去一周多时间,日、美、欧央行先后议息,无一例外地维持宽松基调,尤其是欧洲央行下调基准利率,并释放出来可能继续降息的信号。因此,至少在未来一段时间,还看不到人民币与主要外汇利差或全球流动性环境趋势出现反向变化的可能。
国内拉动因素主要是中国经济企稳和人民币汇率升值预期。尽管近期中国经济复苏反复,但与外围变化基本同步,与西方各国相比,投资者仍相对看好中国经济,因此资金流向中国或停留在中国的意愿较为强烈。此外,央行中间价频频高开及扩大人民币汇率波幅等改革预期某种程度上强化了市场对于人民币的升值预期,提高了贸易商结汇甚至进行套利的积极性。有市场观点猜测,中间价维持强势基调,有助于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并且在基本面复苏尚不牢固的情况下,可避免外汇资金大举流出。
由于吸引“热钱”流入的内外因素没有变化,且杜绝资金套利的行为并非易事,市场人士普遍预计,除非中国经济基本面显著恶化,短期人民币升值势头难以逆转。
从外汇市场反应来看,经过6日的短暂波动之后,5月7日银行间外汇市场人民币买盘重新占据主导。截至收盘,人民币兑美元即期汇价报6.1541,较上一交易日收盘大涨126个基点,已全部收复了前日失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