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政策的一再收紧并没有阻挡“极度缺钱”的地方政府通过信托机构融资的脚步,中国信托业协会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政信合作业务在一季度井喷,资金余额冲破6500亿元,达到近三年以来最高
政信合作规模不降反升
政信合作业务由于直指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而备受市场关切,而有关中国地方政府债务的问题早已引发国内国际市场持续聚焦,一度成为境外机构做空中国的理由之一。
去年12月底,财政部等四部门《关于制止地方政府违法违规融资行为的通知》发布,被认为是对政信合作业务踩了“点刹”。然而,中国信托业协会5月8日发布的最新数据表明,政信合作业务不降反升。
截至一季度末,信托对政府主导的基础产业配置比例为25.78%,即在8.73万亿元信托资产规模中占2.11万亿元;配置比例同比(比上年同期)增3.93个百分点,环比增2.16个百分点。
直接的政信合作业务一季度末余额为6548.14亿元,同比增160.85%,环比(比上季度)增30.56%,远超近几年平均两三千亿元的水平。
“借新偿旧”还能撑多久
新债不停发,旧债还未偿。值得关注的是,6500亿元的政信合作余额中,很大一部分是去年发行的产品,考虑到其平均2年左右的信托产品期限,今年底就将迎来一波政信合作产品兑付洪峰,加上动辄10%以上的资金成本,产品能否如期兑付以及可能的违约风险值得各方密切关注。信托专家刘擎告诉记者:“单从成本分析,发行债券要优于信托,一般融资成本能低3%左右,而且对于投资者而言,债券的信息披露远远比信托产品充分。假定市场有效、信息充分,基建、政信类信托产品应该在某些方面存在瑕疵,无法顺利发行债券才转而求道信托。”
去年以来,一些极度缺钱的县级融资平台也纷纷借道信托融资,其中不乏一些很小很穷的县,发信托融资动辄几亿元,毫不手软。记者查阅信托产品信息显示,山东、安徽两省均有多个县此前进行了信托融资。
债务或不可怕,可怕的是投到没有效益的项目上。不论是公路、区域开发工程还是保障房,这类项目都很难或者不能在规定期限内产生足以偿付本息的高额收益,只有“借新偿旧”才能缓解流动性风险。不少业内人士说,实际上多数新发的信托都是“换个包装”为各种旧债“擦屁股”。
这种滚雪球式的借债能撑多久,没人能给出答案。可以肯定的是,一旦资金“滚”不下去,以县级为代表的那些缺乏持续造血以及融资能力的地方平台,将是最先倒下的一批。
预算制度改革提上日程
政信合作业务只是庞大地方债的“冰山一角”,横亘在地方平台投融资冲动与举债风险之间的矛盾已日趋锐化。地方政府融资缺口这个根本性问题不解决,以政信合作为代表的高成本融资就停不下来。
中国社科院金融所专家安国俊建议,应允许地方政府发行更容易监管、更为规范的地方政府债券,将隐性债务显性化、阳光化。前提条件是预算制度的改革。
4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明确要求,“抓紧建立规范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5月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再次强调,今年要“下力气推动建立公开、透明、规范、完整的预算体制,形成深化预算制度改革总体方案,完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控制措施”。业界普遍认为,决策层的表态,说明预算法修改有望提上日程,市政债的发行也将渐行渐近。
城投债以地方政府的信用作担保,由各地投融资平台发放,被视作地方政府的隐形债务,并不进入地方政府的账本。与城投债不同,市政债一般由地方政府发放。若当真放开,则将是中国财政改革所迈出的关键一步。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表示,只有从财权事权匹配的角度改革中央和地方的财政分享及资源配给机制,改革当前的预算制度,增强预算和决算的透明度,大幅提升地方人大、政协对预算执行情况的否决、质询和问责机制,才能从源头上剪除地方债务风险的劣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