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2014年人民币国际化进入新阶段:人民币投资产品日趋丰富,海外离岸市场建设飞速发展,人民币成为英国外汇储备货币之一。从地理位置来看,在香港离岸人民币中
2014年,人民币国际化顺势而行,在发展投资产品和走向储备货币的道路上生机勃勃。从地理位置来看,在香港离岸人民币中心已经发展日趋成熟的基础上,今年离岸人民币市场在英国、欧洲、韩国、新加坡等全球金融中心都取得了重大进展。
人民币投资产品日趋丰富
2014年人民币国际化发展的一大亮点是人民币投资产品日趋丰富。
截至9月24日,今年离岸人民币债券新发规模达231亿美元,是去年同期的两倍多,发债规模和次数再创新高,其中金融机构发债量占据发行规模半壁江山。
数据显示,今年新发行的离岸人民币债券次数同比从61次攀升至107次。国际金融机构发行次数与中资大行基本比肩。其中,世界银行今年发行了6次离岸人民币债券,与中国银行并列拔得头筹,中国工商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分列其后,今年均发行了4次离岸人民币债券。
除此之外,离岸人民币债券在全球遍地开花,这些债券在各自的地区也有了极具特色的名字:香港的点心债、台湾的宝岛债、新加坡的狮城债、阿联酋的酋长债、巴黎的凯旋债、马来西亚的金虎债、法兰克福的歌德债、澳大利亚的大洋债、韩国的泡菜债、卢森堡的申根债等。
除了离岸人民币债券,新加坡交易所(新交所)自2014年10月20日起正式推出美元/离岸人民币期货和人民币/美元期货合约,上市首日交易活跃,交易量突破10亿元人民币。
此外,中银香港资产管理10月10日在卢森堡与花旗集团正式合作推出其首只符合欧盟“可转让证券集体投资计划(UCITS)”规格的人民币高息债券基金。农行也已经和伦敦证券交易所签署合作备忘录,双方将共同开发人民币全球存托凭证(GDR)产品,这种以人民币计价的产品将在境内银行托管,在伦敦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
除了离岸人民币债券和一些人民币衍生产品,在大宗商品领域,国际能源交易中心、国际黄金交易中心已在自贸区内正式挂牌,上海黄金国际板已于9月18日正式上线运行,这是上海自贸区推出的首个国际化金融类资产交易平台。
海外离岸市场建设飞速发展
今年人民币国际化发展的另一大亮点便是海外离岸人民币市场在多个全球金融中心迅速发展。从地理位置来看,目前中国在10个主要国家和地区发展离岸人民币业务。今年以来,整个欧洲地区和韩国离岸人民币市场发展尤其迅猛。
离岸人民币中心的建设主要包括央行间签署货币互换协议、货币直接交易、RQFII额度分配、设立人民币清算行以及发行人民币计价产品。
欧洲方面,今年以来,中国已经与英国?德国?卢森堡?法国分别签署了人民币清算协议,中国央行已经指定清算行,同时还宣布在银行间外汇市场开展人民币对英镑、欧元直接交易等?英德法三国还分别获得了800亿元人民币合格境外投资者(RQFII)的额度。
伦敦?法兰克福?巴黎?卢森堡这四个欧洲离岸人民币中心城市“四足鼎立”的格局已经初现?
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讯协会(SWIFT)此前公布报告称,截至今年6月,英国?法国?德国?卢森堡分别位列全球人民币支付价值排名的第二?五?七?九位?
而在韩国,与以往人民币在海外离岸市场发展遵循有步骤的推进不同,除了双边本币互换协议早就签署之外,今年韩国离岸人民币市场建设可谓“四箭齐发”:一次性达成人民币清算行、RQFII试点、人民币投资产品发行并探索人民币对韩元直接交易。
值得注意的是,2014年5月30日,中国人民银行使用中韩本币互换协议下4亿韩元(约合240万元人民币)资金支持企业贸易融资,这是中国人民银行首次在双边本币互换协议下动用对方货币。
韩国政府10月31日宣布,韩国将在12月启动人民币与韩元直接交易机制,并推出一系列措施促进韩国成为人民币业务的国际中心。
韩元和人民币直接交易系统将于11月份试运行,届时会有10家银行参加,然后在12月份正式启动。韩国将成为继俄罗斯与日本之后,在中国境外第三个直接交易人民币与其本币的国家。
韩国政府还表示称,正在考虑在其外汇储备中增加人民币计价资产比重,在海外发行人民币主权债,并寻求对中国的更多股票投资配额。
中国金融信息网人民币频道根据中国人民银行资料和数据进行整理发现,自2008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已先后与27个国家/地区的央行及货币当局签署了货币互换协议,涉及规模为29532亿元人民币。2014年以来,中国央行已经先后与新西兰央行、蒙古央行、阿根廷央行、瑞士央行、斯里兰卡央行、韩国央行以及俄罗斯央行签署货币互换协议,规模共计7800亿元人民币。
此外,中国目前已经与各主要贸易伙伴实现了货币直接交易。目前人民币已经先后与美元、日元、澳元、新西兰、英镑和欧元六大主要货币实现直接交易。此外,人民币还可以与新加坡元、俄罗斯卢布以及马来西亚林吉特进行直接交易。其他货币则需通过美元与人民币进行兑换。
目前,除美洲之外,离岸人民币市场建设已经在亚欧和大洋洲有了自己的发展路径和规模。
人民币国际化迎来里程碑事件
2014年10月14日,英国政府成功发行首只人民币主权债券,规模为30亿元人民币,期限为三年。市场认购共吸引了85笔认购单,总认购金额约为58亿元人民币,投资者中包括各国央行、银行和基金公司。此批债券为单次发行,债券的票息率为2.7%,已于当月21日在伦敦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
这是首只由西方国家发行的人民币主权债券,也是全球非中国发行的最大一笔人民币债券。
虽然此次发行的规模不足英国年度发债规模的0.2%,但对于善用金融工具的英国财政部以及国际金融中心伦敦来说,以外币发行国债并不常见。上一次英国政府发行外币计价的国债还是2003年发行的一笔美元计价的国债。
更重要的是,此次英国政府发行的30亿元人民币主权债券,将直接注入英国的外汇储备池,人民币或将成为继美元、欧元、日元、加元之后的第五大英国外汇储备。人民币成为英国外汇储备货币之一,创造了人民币国际化的“新里程碑”。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宗良在接受中国金融信息网人民币频道采访时表示,尽管规模较小,但发达国家以债券方式将人民币纳入外汇储备,形成了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一个基本的途径,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标志。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华盛顿参加国际金融协会年会时表示,一些国家已经开始使用人民币作为国家外汇储备货币,只是尚未向外界公布,其中包括一些发达国家。目前已知将人民币作为外汇储备货币的国家为尼日利亚和白俄罗斯。
10月30日,阿根廷央行宣布,与中国人民银行同意启动今年7月签署的双边货币互换协议。阿根廷央行已申请首批总额等同于8.14亿美元的人民币互换额度并获得中方核准。阿根廷央行同时以比索计价划拨相等的额度供中国央行调用。
此外,阿根廷央行还正式将人民币列入外汇储备投资的会计结算货币,理由是“人民币正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世界储备货币,很多其他国家已经顺应这一趋势做出了类似决定”。
人民币国际化 未来发展机遇可期
SWIFT最新数据表明,目前人民币已成为全球第二大国际贸易融资货币,全球第七大支付货币,并跃居全球外汇市场交易最活跃的十大货币之列。
宗良表示,国际统计机构认可,也意味着人民币国际化在不断取得明显的进展。
这也意味着,在更多发挥投资和储备功能的同时,人民币国际化的起点——跨境人民币支付和结算也在稳步的继续前进。
人民币已走上国际舞台,如何更好的发挥人民币储备和投资功能,正引发全球关注。
宗良指出,目前海外的离岸人民币市场主要集中在世界金融中心,这些地区金融创新和交易都有比较大的优势,将进一步促进人民币投融资方面取得发展,进而带动整个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
此外,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更要立足于国内,在资本项目方面会有进一步的开放,比如以“沪港通”和在自贸区的先行先试资本交易的开放。国内资本市场开放幅度也将进一步加大。
10月29日,美联储宣布结束本轮量化宽松政策,这将使全球流动性收缩,这也为人民币的发展带来机遇。
(责任编辑:DF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