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金融乱象已经够多了,再不
股市风波其实引出了大量金融乱象,让我们更加清楚地看到“钱在干什么”。至少我们可以肯定,钱没有流到实体经济,而是在金融市场空转。中国农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向松祚先生最近出了一本书《新资本论》,其中实际揭示了“金融资本主义时代”(1970年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之后)的金融特征——金融大爆炸——债务、信用、杠杆的高速扩张。
书中一个数据让我深深震撼:过去近40年的时间里,全球GDP增长率4倍,但基础货币增长率却高达300倍。为什么这样一个数据会深深地震撼我?第一,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之后,“无锚的货币”已经变成一个巨大的泡沫,全球性货币贬值必然常态化,而这一点已经从欧美等发达国家开始了。
第二,在硬通货、尤其是美元不断贬值的情况下,货币大开大阖的流动,必定引发弱势货币体频繁爆发危机。这个过程,实际是发达国家需要把全球的GDP变成自己的GDP,从而缓解自身的货币贬值压力。但我们必须意识到,就算把所有GDP都给了美国,美元泡沫依然巨大。现在,美元是靠霸权支撑,而全世界都被其绑架——你们可以不相信美元,但如果发生美元大规模抛售,你们手里的美元资产全部变成废纸。
第三,全球货币资金并未进入实体经济,而在金融市场空转。现在,欧美政府、尤其是美国政府正在努力实现“再工业化”,重塑制造业,这其实就是在争夺GDP,也是重大的经济结构调整。
我们不断强调世界之变,但我认为,中国的金融业并未意识到变化,而金融危机之后的所有金融改革加速沿着金融资本主义的一套推进,甚至产生了许多畸形演变。比如,把放松金融管制与放松金融监管等同起来;比如,一方面紧缩货币,一方面鼓励金融创新、盘活存量等等。这实际是导致中国金融乱象此起彼伏的关键所在。
不错,我们现在看到开始治理了。从长三角、珠三角的高利贷到互联网金融,再到股票市场高频交易、场外配资、恶意做空等等。说起来简单,可每一个点展开分析我们是不是都可以看到政策失误,监管放松的身影?
比如高频交易问题,这不是什么新鲜事。当年光大证券“乌龙指事件”实际已经暴露出市场中存在大量高频交易、程序化交易的风险,但我们监管者是否给予足够的关注?是否在如何控制其风险方面做出努力?没有。我们看到的事实是,整个事件就事论事,把一个“始终都不服气”的交易员送上法庭即告结束,而对高频交易的后果遮遮掩掩,不了了之。
再说“杠杆交易问题”。两融业务什么时候开始的?2010年1月8日,到现在已经5年多的时间了。尽管交易清谈之时,融资融券没有显示什么威力,但我们的管理者就想不到交易活跃之后,“两融”交易会引发什么问题吗?尤其在互联网工具的帮助下,是不是会留下无人监管的空白地带?我认为,要么是管理者根本没有想到,或者想到了也没有行动,没有准备。为什么?因为要“鼓励金融创新”。
那有什么创新?融资融券业务在100年前就有,1929年的美国股灾就与之息息相关。后来在罗斯福总统的要求下,这项业务才从放任行为转变为有规则的交易。所以,我们的监管者必须更多地研究历史,许多事情完全可以未雨绸缪的事情,而摆脱监管被动。
还有互联网金融。真的那么难以监管?那么不知所措?我看,都是借口。至少我们可以在正式规则出台之前,搞些临时性监管措施,而避免大规模金融空转伤及中国实体经济吧?金融空转很容易界定,从逻辑上推演后果极其简单,那为什么还要“观察”?难道“观察的过程不是损失的过程”吗?非要等到出现严重后果才出面监管?
我认为,中国的金融乱象已经够多了,再不整肃,危机难免,尤其是在“加速推进资本项目开放”的时刻。当然,我们已经看到整肃之手,但也同时看到了“剁手力量”。
(责任编辑:DF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