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两大超级城市,北京和上海成为转型升级的领跑者。
21世纪经济报道获悉,7月上述两地的规模以上工业增速与6月相比大幅下降,其中北京、上海的规模以上工业增速分别为-6%、-5.9%,分列全国倒数第二、第一。
导致如此的原因,北京与工业产业加快向外转移有关,而上海则是汽车、手机、钢铁等产量放慢。
根据了解,7月京沪汽车生产放慢,分别生产汽车10.92万辆,15.81万辆,比去年同期的14.91万辆、46.38万辆分别下降了40%、60%左右。此外,北京的手机、上海的钢铁产量同比也有下降。
中国区域经济学会秘书长陈耀指出,北京、上海是两个大都市,从发达国家的发展趋势看,大都市经济发展要形成以服务业为主导的经济形态。现在北京、上海仍然有一部分制造业,钢铁、汽车等行业跟大都市的产业结构发展趋势是有所背离的。
“京沪这两个城市要转型升级,像钢铁、汽车这些行业是要退出的。”陈耀说。
产业疏解效果显现
上海、北京7月的规模以上工业增速跌幅超过了陕西的-5.8%,辽宁的-4.9%,黑龙江的-1.7%。京沪工业放慢与传统制造业加快退出有关。
比如北京7月汽车产量为10.92万辆,相比3月的19.88万辆,已经持续多月下降,比去年同期的14.91万辆,也大幅下降。
上海的情况类似。7月汽车产量15.81万辆,相比4月的23.87万辆,去年同期的46.38万辆,降幅较大。同时,上海的笔记本、钢材产量都在下降。今年7月,上海造船仅有5.75万载重吨,大大低于去年同期的13.58万吨。
中国社科院工业所产业组织研究室主任刘戒骄认为,从去年以来北京很多制造业都在往天津、河北、内蒙古等地迁移。上海部分制造业还要进一步向浙江、江苏进行扩散。
“关键是旧的产业转移出去,要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他说。
对于工业下行的情况,北京市统计局的报告认为是正常情况。北京市对新增产业的禁止和限制措施实施以来,北京工业产业疏解效果逐步显现。
值得注意的是,北京以业控人效果显著,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平均用工人数同比下降4%,同比减少4.5万人,其中城六区同比下降5.3%,减少2.1万人,占到了全市工业减员总数的46%。
上海则是传统产业放慢明显。六个重点发展的工业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比去年同月下降2.9%。其中,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完成仅仅增长5.6%;汽车制造业下降17.6%;精品钢材制造业下降7.2%;成套设备制造业下降4.7%;生物医药制造业下降13.4%。
对此,北京梅塔科咨询服务有限公司总裁许中波表示,今年国内市场对钢材的需求是负增长的,另外,像上海宝钢的传统产品中厚板、无缝钢管市场都不好。
“需求过去宝钢卖得最好的汽车板,因为汽车产业不景气也减产了。”他说。
制造业服务化
京沪传统产业大幅放慢,被认为是产业升级的表现。
北京市统计局报告认为,北京制造业服务化愈加明显。产业限制和禁止目录发布,对工业企业转型起到积极促进作用。企业由单纯的制造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发展,强化产品的设计、研发、试验、服务等环节在首都发展的核心辐射功能,同时,将原有的制造环节向外转移,强化配套承接功能。
当前制造业服务化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企业和大型装备行业和北京原有传统行业中较为突出,部分企业转移在京制造环节,在京保留或新设立了研发试验中心,如2015年上半年,中关村示范区的工业企业实现的技术收入和软件产品销售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比2011年同期提高2个百分点。
对此,刘戒骄认为,汽车、手机等大规模的组装不建议设在北京,在北京并没有优势,成本等各方面都会比较高。北京应该保留的是这些产业的高端研发和营销环节。
此前北京汽车和现代汽车加快向河北转移,一般工业制造业加快关闭。北京将非核心功能迁出,目标是打造全国科技中心。而上海正在要做全球科技创新中心,传统产业也面临洗牌的可能,如上海的钢铁和造船业。
对此,陈耀表示,上海一般制造业、重化工业比重还比较大,今后退出的规模上还要加大力度。
“北京、上海都要瞄准国际大都市的标准,提升国际竞争力,在技术,科技创新方面要走在全国前列,在产业转型升级中,起到领头羊的作用。”他说。
(责任编辑:DF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