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east
财经 | 宏观 | 国内 | 国外  投资 | 风投 | 天使 | 私募 | 产业 | 并购 | 投行  证券 | 金融资本 |  创 业 板 
商机 | 公司 | 产品 | 供求  学院 | 创业 | 管理 | 连锁 | 投行 | 理财 | 贷款  机构 | 投资机构 |  外商投资 
服务 | 展会 | 招聘 | 名录  市场 | 项目 | 投资 | 专利 | 技术 | 产权 | 连锁  互动 | 创业社区 |  有问必答 

网站导航

您当前位置:中国创业投资网 >> 新闻频道 >> 财经要闻 >> 国内 >> 浏览文章

苏州工业园变迁图谱

2015-11-24 5:44:23东方财富 【字体:

【苏州工业园变迁图谱】苏州工业园启动于1994年,中国和新加坡两国领导人邓小平和李光耀共同绘制的蓝图,在阡陌纵横的农田水乡变成了现实。

  深夜10点多了,苏州国际金融中心的工地还在施工。灯火通明的吊塔,要使劲儿仰头才能看见。

  “现在是60层,刚过半呢,建成后高度将达到450米。”戴着安全帽的工人说:“这还不是最厉害的,东方之门边上,要建700多米,那才是世界之最呢!”

  东方之门,坊间也叫“秋裤门”,预算45亿元,实际投资90亿元,位于苏州工业园。工人说的建筑,是设计中的中南商业中心。

  苏州工业园启动于1994年,中国和新加坡两国领导人邓小平和李光耀共同绘制的蓝图,在阡陌纵横的农田水乡变成了现实。第一个10年后,苏州工业园区的经济总量达到了再造一个新苏州的规模,李光耀发出了“青出于蓝”的赞叹。从2006年开始,苏州工业园进入了以内涵增长为特征的产业转型升级、综合商务新城建设。

  如今制造业转型取得初步成效。在外资独打天下中培养起来的本土企业,除了传统的电子信息制造业、装备制造等支柱产业外,已经形成民营经济为主体的集成电路、光电、航空和汽车零部件等较完善的高新技术产业链,高新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68.4%。在纳米技术应用、生物医药、云计算方面,2014年分别实现产值200亿元、283亿元、192.8亿元,同比增长48%、23%、31.3%,成为叫响全国的“国家纳米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近两年园区制造业从业人员减少4万余人,但利润总额年增幅达15%以上。

  2015年9月29日,国务院批准《苏州工业园区开展开放创新综合试验的总体方案》,意味着中国与新加坡两国政府合作的重要项目,又被赋予新的历史使命。

  有风景的工业园

  离开姑苏城,地铁一路向东,只需一刻钟,就仿佛来到了另一个世界:从小桥流水、粉墙黛瓦,切换到摩天大厦和李公堤的现代生活时尚脸谱,强烈的反差从视觉撞入心底,烟波浩渺的金鸡湖,让人豁然开朗。

  苏州工业园的气度与底蕴,使它跟工业有关的冰冷、枯燥、单调与喧嚣失去关联。它已不再是字面意义上的工业园区,而是一座宜居宜商、肤色杂陈的洋苏州,是南腔北调的新苏州:跨国公司的中方员工在金鸡湖边的德国酒吧喝纯正黑啤、抽雪茄,而外方管理者则坐在岸边的茶馆里,摇纸扇、赏评弹。

  那里曾经是一片鱼塘交错的郊外乡村。在苏州工业园的规划馆里,陈列着一幅出自1994年新加坡城市规划师的手绘铅笔图,紧邻着的是另一幅摄于2014年的鸟瞰航拍图,简约的黑白线条在20年后变成了彩色丰富的繁华都市。

  上世纪八十年代,苏州乡镇工业开始开拓国际市场,奠定了一定的外向型经济基础。进入九十年代,乡镇工业步伐加快,外贸出口几乎占到了全市总额的“半壁江山”。在这个背景下,1994年2月,时任中国、新加坡的两国元首邓小平和李光耀代表两国政府共同签署了《关于合作开发建设苏州工业园区的协议》,同年5月,国务院正式启动苏州工业园区建设。

  相比国内最早的开发区,苏州工业园迟建了10年,但它起得晚,却赶上了好时机。在工业园区式的城镇建设中,开发区常常陷入“生活空间落后于生产空间、城市功能建设落后于产业功能、社会事业落后于经济增长”的“睡城”和“产业孤岛”窘境,为了避免重蹈覆辙,按照邓小平当年“杀出一条血路”的思路和新加坡提出的“无规划、不开发,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面”理念,苏州工业园从中国国情和苏州现实出发,并充分借鉴新加坡提供的新城建设经验,定下了一个多重身份的目标: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科技工业园区、国际化现代化信息化高科技园区、可持续发展的创新型生态型幸福型综合商务城区,但方向只有一个,就是通过发展产业带动城市经济的产城融合路径。

  和其他开发区“先区内、后区外”的做法不同,苏州工业园从一开始就打破了区镇、镇域的规划局限,大胆地将周边乡镇定位成“中新合作区”的副中心,综合了园区地貌、乡镇产业布局,以及教育、卫生、商业、文化等社会事业各方资源,将园区行政版图上的278平方公里统一按照城市标准,与占地30%的中新合作区融为一体。园区的开拓者要让从这片土地上动迁的农民也能和市民一样,足不出村就能同步分享到快速城市化带来的收益。当初只有11.9%的城市功能覆盖到了96.4%,园区里虽然看不到一根电缆,却能在任意地方接收到免费流畅的网络信号。原先占总人数88%的农民,现在84.5%都已转成了市民。

  从低洼水田的平凡小镇变成了产业澎湃与城市繁荣并进的现代化新城,苏州工业园后来居上,走在了世界城市发展前列。连续多年,园区位居“中国城市最具竞争力开发区”榜首,也成为新加坡海外园区开发的成功案例。

  规划先行、产城并进

  苏州工业园新闻中心主任朱启飞告诉本报记者,“规划先行”、“规划即法”是园区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从园区筹建开始,“规划”理念就始终润物细无声地贯穿着各届领导班子的发展思路,他们按照园区的发展时序,适时推出了4个规划版本。

  园区的第一个规划是1994年版,引入了先进理念。在开发模式上,园区提出当时以制造业为先导,先工业,后居住,再商业,用市场化的时序进行城市开发。具体的步骤是,先建基础设施,发展工业,随着工业人流的入驻再开发居住,当汇集的人流达到一定数量时,再发展商业配套设施。园区还将近期不明确用途的土地或综合性用地划为预留用地,以便弹性控制。在早期,这类用地一般控制在5%左右。

  经过5年的迅速发展,园区遇到了内外协调的问题,同时中国加入WTO,园区的产业结构、城市功能和区域布局都需要相应地调整,因此在2001年推出的第二个规划版,主要侧重区域的协调发展。

  到了2007年,已经基本形成规模的园区,又面临土地资源瓶颈、产业升级的压力以及科技创新的要求,重新定位和明确思路显得尤为必要。在2007年规划版本里,园区将自身定位成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和服务外包基地、长三角地区现代商贸物流运营中心,以及文化创意产业中心之一、苏州市中央商务区和重要的城市服务中心,并且明确了建设苏州东部新城的目标:优化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加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核心竞争力;率先实现发展模式转变,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城市;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中心和现代服务业中心,建设宜居宜商适合创业的现代化、园林化、国际化新城。和2001年规划版相比,该版提出园区是未来苏州城最主要的发展方向,更是实现苏州市整体发展,乃至建设长三角区域中轴的关键因素之一。

  为了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新变化,2013年,园区又提出促进产业效率的规划内容:探索转型升级、内涵发展的新路径,建成经济管理、社会文化和生态同步发展的现代化新城区。首先,通过调整优化工业企业的产业环节来提升园区工业的产出效率;其次,通过工业用地的“退二进三”,加强了公交走廊沿线的土地利用效率;用低碳理念约束资源,引导产业结构升级,增强创新能力,让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协调发展;最后,以产业的功能整合,促进园区内和园区外的和谐发展。

  在规划理念的引领下,苏州工业园经历了农村城镇化开发建设阶段,当原先田园水乡的面貌彻底发生变化,民众喜迁新居时,以世界五百强为代表的国际资本纷至沓来。2003年,也就是园区成立的第一个10年,园区经济总量竟达到开发前的苏州全市水平,相当于再造了一个新苏州,李光耀得知后,不禁发出“青出于蓝胜于蓝”的赞叹。2004年,园区工业实现了大跨越,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99.4%,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达到2.4万美元,达到了国际公认的后工业化发展阶段水平,率先在江苏实现高水平小康,苏州东部新城开始显现。

  苏州工业园现在以100万人气和人均GDP位居苏州省第一的城市规模,吸引了台湾百货零售大腕新光三越的首座现代园林式百货公司、国内首家诚品书店等知名商家入驻。在金融商贸街林立的大厦上,挂满了国内外各大银行的招牌。重点中小学数量仍在继续增加。当年进驻的欧美企业陆续迁来研发部门。阳澄湖旅游度假区蜚声中外。

  跨越“雁型模式”

  产业发展是开发区式城镇化的灵魂。从产业分工的角度,世界工业园区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以新加坡工业园区为代表的,承担国际产业转移建立的生产基地式园区;另一种是以美国硅谷和中国台湾新竹为代表,以经济增长点为目标而聚集创新资源、促进科技成果商品化、孵育新产业的园区。

  苏州工业园区主要借鉴了新加坡工业园区的发展经验,通过吸纳高端要素的集聚,挑战了产业分工的“雁型模式”,成功地跳过低端劳动密集型的加工贸易阶段,直接引进全球企业500强、跨国公司(地区)总部以及研发中心等技术、知识、人才密集型的产业门类,体现出园区内产业发展的高科技含量和高附加值的特征。

  美国超威半导体中国公司(AMD)是园区第一批落户的外资企业,在全球半导体领域一直保持着最领先的技术。它拥有两个世界工厂:一个是上世纪70年代的马来西亚工厂,另一个就是苏州工业园里的中国工厂。据公司运营总监透露,2008到2009年间,苏州厂出口量曾经飞跃式增长,进出口量分别达到10亿美元。从2010年起,AMD开始纵向完善产业链,主要以提高产品附加值为目标,两年后出口额上升至25亿-26亿美元。受国际市场影响,从2013年开始,每年产值基本保持在20亿美元左右。记者发现,由于苏州工厂的人才储备相对稳定,这几年美国总部虽然在苏州的研发投入有增无减,并有意将现在的美国研发总部搬到上海研发中心,但是生产部分会逐渐向马来西亚工厂转移。

  AMD公司只是园区外资企业的一个缩影。事实上,从十年前开始,园区里的外企就已经开始陆续外迁。为了优化园区产业结构,2005年开始,园区率先在国内开发区实施产业转型升级,进入到苏州东部综合商务新城的建设阶段,通过聚集高端产业完善城市软件。当年,园区制定出制造业升级、服务业倍增、科技创新跨越、生态优先、金鸡湖双百人才、金融产业三年翻番、纳米产业双倍增、文化繁荣、幸福社区的“九大行动计划”。

  2006年,园区逐渐增加第三产业和高新科技上的投入,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3.3%,争取从根本上提升园区的自生能力。与此同时,陆续在江苏省内建成“苏相合作区、苏宿工业园区、苏通科技产业园”等合作园区,省外则与拉萨、新疆、安徽滁州合建现代产业园,鼓励企业有序转移,为引进新产业腾出空间。

  2013年年末,91家世界500强企业落户区内,生产总值达到1910亿元,进出口总额804亿美元,常住人口人均GDP达4万美元,比1994年增长了160多倍。苏州工业园奇迹般地以仅占苏州3%的土地面积、7.4%的人口,生产了苏州全市15%的年度新产出。

  2014年,苏州工业园已由建园之初外资独打天下,电子信息、精密机械制造的支柱产业格局,逐渐形成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集成电路、光电、航空和汽车零部件的高新技术产业链。上规模、特色强的创新基地正在建成,其中,高新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68.4%。以纳米技术应用为核心的新兴产业正在成为继电子信息和机械制造后园区主导产业的新兴增长点。在纳米技术应用、生物医药、云计算方面,产值分别达到200亿、283亿、192.8亿元,同比增长48%、23%、31.3%,园区也由此成为中国唯一的“国家纳米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

  据园区管委会透露,从2013年起,园区制造业从业人员减少了4万余人,但是利润总额年增幅却达15%。当地出租车司机的观察,似乎可以解读这一统计数字:“前几年红火的时候,日本人、韩国人都在这里建工厂,上下班拉工人的大巴绵延几十公里,看不到尽头。这两年情况变了,内地很多开发区也搞起来了,工人收入低一些,但考虑租房、生活成本、离家近等因素,他们不一定在这里工作了。搭我车的人,很多大包小包,看起来是全部家当,可能不回来了……”

  园区提供的2015年半年报显示,截至今年6月份,园区生产总值达1001亿元,同比增长8.1%;实际利用外资10.4亿美元;进出口总额376.8亿元,保持平稳;固定资产投资281亿元,下降14.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9.8亿元,增长10.5%。梳理园区20年的发展脉络,其每年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平均达到30%左右,人均GDP仅次于上海浦东新区。

  新兴产业崭露头角

  苏州工业园且行且创新,产业结构调整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从2005年起,园区进入到新型工业化阶段,大批产品技术含量较高的外资企业进区发展,带动了以跨国公司配套为主的民营企业的壮大成长。新特征的出现,使园区在产业结构方面做出调整:聚焦发展核心支柱产业和新兴主导产业,在制造业方面重点发展电子信息制造业、装备制造两大支柱产业,在科技新兴产业方面加快纳米技术应用、生物医药、云计算的主导产业。

  金龙客车是一个例证。成立于1998年年底的金龙联合汽车工业苏州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苏州金龙”)在苏州工业园区经过17年的发展,客车制造基地已颇具规模。国内大客车行业曾经一度被忽略,由于市场份额很小,2000年以前基本处于自生自灭状态。近几年,随着旅游业的兴起、打工潮的需求、高速公路的发展,加上国家新能源补贴政策的鼎力相助,整个客运行业才被带动起来。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10年前,苏州金龙被瑞典的货车及巴士制造厂斯堪尼亚SCANIA选中,开始了重卡和消防车的合作。2006年,苏州金龙开启全球战略,由其生产的海格客车驰进了85个国家和地区,2012年便以102.38亿元的品牌价值跻身“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榜,成为中国客车行业发展最快的企业之一、国家汽车整车出口基地企业,进入中国企业信息化100强行列。

  合资的最大好处就是能够得到国外派送的技术工程师进行长期指导,一直默默无闻苦练内功的苏州金龙在设备、技术、人才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海格客车流程与IT部副部长吴震告诉记者,在一次国际客车展会上,一位同行业的日本工程师非常惊讶,他没想到,中国客车在短短几年间,客车制造技术、油漆工艺已经和国际先进水平相差无几。也许只有苏州金龙自己知道自己有多努力。用苏州金龙品牌部兼海格学校副校长王新亮的话说,他为从事这个行业感到自豪。

  激发城市活力

  “东方之门”又称苏州国际金融中心,工人说的“世界之最”是规划设计中的“中南商业中心”。这两座建筑的完成,将会成为苏州工业园由工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变的标志性符号。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招商局副局长朱晓焱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说,园区的招商工作越来越细分产业类别,这几年,在金融商贸等现代服务业上下了不少功夫。新建成的金融商贸街,以及正在建造的国际金融中心和商业中心,将会成为上海辐射地带又一个具有现代服务业竞争力的新城。但是,由于与周边区域的竞争,尤其是来自上海的压力,因而尚未找到明显的差异竞争优势。

  城与人是难以分开的,而产业是聚集人口的载体。在产业兴城后期,现代服务业与其他产业,特别是与先进制造业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如何让服务产业与城市发展相互融合支撑,持续激发城市活力,是城市管理者们一直探索的课题。

  分析苏州工业园的做法,不难看出,苏州工业园在十年前就开始持续增加第三产业和高新科技的投入,并且力度逐渐加大,争取从根本上提升园区的自生能力,形成一个合理的产业结构和产业集群。

  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成功样本报告》(以下简称《报告》)里,将苏州工业园区和上海浦东新区、深圳特区、天津滨海新区几个国家级开发区做了比较分析。《报告》认为,在第三产业结构中,苏州工业园区和上海浦东新区的现代制造产业发展强劲,两者产业演替趋势最为接近;苏州工业园区和上海浦东新区、深圳特区都很好地利用了国际产业转移契机,依托制造业优势,培育自主知识产权高新技术企业,并加快发展第二、三产业融合促生的总部研发经济、服务外包、创意设计等现代服务业,第三产业比重正在逐渐增加,产业融合趋势明显。

  但是,《报告》也同时指出,上海浦东新区和深圳特区已经实现了“三、二、一”的产业结构,而苏州工业园区和天津滨海新区却还处于“二、三、一”的产业阶段。

  朱启飞介绍说,苏州工业园是典型的被外商投资推动起来的国家级开发区,是苏南地区的各种创新要素和新兴产业最集中的地方。与此同时,记者在采访中也了解到,尽管这里聚集了国家级的51家研发机构、外资研发机构147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和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665家、各类科技型创新创业企业5000余家,人才总量居全国开发区首位,创新资源如此丰富,但是我们也看到,园区目前的科技进步与创新通道还没有完全形成,人才带动、创新驱动的机制也不太完善,尚未形成对先进制造业发展和科技创新的有力支撑。这也是这个始终处于对外开放最前列的苏州工业园区,第三产业却始终稍逊于上海浦东新区和深圳特区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园区进入后工业化阶段,并且逐渐失去政策性优势的当下,如何快速融入全球新的竞争格局?在刚刚获批的《苏州工业园开展开放创新综合试验总体方案》里,园区制定的下一步目标非常明确:打造中国开发区升级版、建立世界一流高科技产业园区、国际化开放合作示范区。

  要完全实现上述目标,苏州工业园还需要制度支撑。首先,需要打通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通道,让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并加快构建以市场为导向的创新体系,研究设立科技创新促进中心,集聚高端创新要素,改革科技立项和资金的使用机制,提升创新资源的使用效率。在国家体制创新战略的带动下,以工商登记制度改革作为突破口,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打通创新要素快速集聚通道,对外资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其次,要构建创新产业促进制度,深入开展工业化和信息化两化融合试点,扶持企业加强技术升级改造,鼓励加工制造业延伸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推动跨国公司财务结算中心、采购销售中心、设计研发中心、服务维修中心等各类职能性总部落户园区,推动产业向“微笑曲线”两端攀升,聚集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探索专利导航新兴产业发展模式,提升产业创新驱动力。最后,要创建国际一流的创新专业服务制度,才能让创新专业服务转化成创新驱动。

  这是转型的一部分。在苏州工业园区,我们看不到一根电线杆,公共微信号免费畅通,宜居的环境吸引了不少欧美企业。园区管委会新闻中心凌彦告诉记者,园区在全国第一个生成跨境电商订单,现在已经建成金融商贸区、国际商务区、科教创新区、阳澄湖旅游度假区。今年年中,永旺梦乐城、首座现代园林式百货公司台湾百货零售大腕新光三越、台北纯K五星级KTV纷纷开业,收尾阶段的诚品书店也即将开业。据苏州工业园宣传部工作人员介绍,园区还特别注重教学,随着名校的逐年增多,为园区迅速聚集了超过100万的人气,在全国房价不太景气的大背景下,近期房价却以每周3000元/平方米的速度上涨。

  以工业带动城市发展的“产城结合”方式成就了苏州城的科学发展,比起国内最早的开发区,苏州工业园迟建了10年,后来居上成为江苏乃至全国开发区的示范品牌。如今区域竞争格局已经变化,苏州工业园也不再是重工业的概念,在苏州整体进入后工业化阶段,如何主动融入到全球、全国、全省的战略布局中;在逐渐失去政策性优势的情况下,如何将分散着的潜在优势整合放大成现实优势,是园区需要思考的新问题。

(责任编辑:DF208)

分享到:


网友评论:

  • 阅读排行
  • 本日
  • 本周
  • 本月
关于我们 | 免责条款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帮助中心 | 会员登陆 | 友情链接 | 订阅RS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