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郎“脱欧”引发港元“脱美”风波
1月15日,瑞士央行突然宣布取消实行3年多的1.2瑞士法郎(以下简称“瑞郎”)兑1欧元的汇率上限,瑞郎汇率第二天随即跳涨30%,引发全球金融市场震荡,纷纷卖出新兴市场货币避险,造成包括人民币在内的货币贬值,美股则连跌5日。
不过,同为新兴市场货币,港元却引发大幅买入,致使周五(1月16日)逼近7.75强方兑换保证线。只是当天收市时已经回落到7.752,没有使香港特区政策被动购买美元释放港元。而1月19日港汇再度无限接近7.75.
原来,同为微小经济体,与瑞郎与欧元挂钩一样,港元一直与美元挂钩,使汇率保持在1美元兑7.75至7.85港元之间。瑞士央行的举动,使市场预期港元也可能步瑞郎后尘取消联席汇率制,避险和套利资金纷纷买入港元以赌港元会大幅升值。
目前这一事件的影响仍在持续,尽管香港特区政府财政司及金管局均出面表态,香港不会取消联席汇率制,但港元会继续强势一段时间是大概率事件。从以往几次港元强势时段的经验看,都伴随着股市的大幅上涨。市场在观察此轮强势,是否会继续这一定律呢?
真实版“货币战争”
此轮汇市震荡的根源在于欧元持续走软。
身处欧洲的瑞士以中立和经济富足而著称,其法定货币瑞郎也一向是欧洲资金过去几年的最佳避风港。因为市场对瑞郎的需求持续增加,致使其不断升值,严重削弱了瑞士企业的出口竞争力,尤其以经济龙头钟表业受到的冲击最大。但瑞士经济规模有限,外汇储备无法满足持续升值带来的压力。于是2011年,瑞士被迫站在了货币战争的前线,实行瑞郎与欧元挂钩制度,以避免瑞郎过分升值,保护本国经济。
但近两年来,欧洲央行为捍卫欧元地位不断放水,尤其是目前的欧元距离去年高位时已经下跌17%。在瑞士央行已经不堪重负时,市场预期1月22日欧洲央行会议会推出欧洲版QE(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欧元再度走软已成定局。虽然1月中旬瑞士央行总裁Thomas Jordan还向市场承诺,一定维持汇率上限不变,但转眼就宣布取消上限,同时调低负利率水平以对冲遏制升值,令资本市场大呼意外。
不过,香港《经济日报》评论认为,瑞郎“脱欧”其实再合理不过。当时设定汇率上限的政策虽然成功令瑞郎币值保持稳定,但却令瑞士央行资产负债表不断膨胀,几乎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瑞郎与欧元挂钩前,瑞士央行外汇储备规模为2673亿瑞郎,而目前已经倍增至接近5052亿瑞郎,相当于GDP(国内生产总值)的8成,这其中欧元占据最大份额。眼看欧洲央行全面量宽在即,瑞士不可能无限买入持续贬值的欧元,于是长痛不如短痛,全无预警地做了切割。只是如此一来,瑞士央行出尔反尔也令其信用全无,面临信用“破产”。
而取消上限后,瑞士也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瑞郎的大幅升值令进口物价下跌,通缩压力更大,而出口商却要面临本币升值带来的竞争压力。据报道,目前正是瑞士滑雪旺季,但突然的涨价令不少酒店出现退订现象。
事实上,欧洲央行也“不负众望”,1月22日果然推出QE,虽然宣布维持利率不变,但同时宣布总规模达1.08万亿欧元的债券购买计划,从3月起每月购买600亿欧元国债,到2016年9月份,欧洲央行将一直购债,直到通胀持续改善。此购债规模大幅超越此前的市场预期,意味着全球市场的流动性将充裕,消息公布后美股、欧股大幅波动,欧洲债市走高,收益线下挫。
瑞士央行取消汇率上限实属突然,令全球资本市场都为之震荡。资金为避险转而投入低风险资产,并导致资金从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流出,对人民币造成贬值压力。渣打香港全球研究部预计,或会有汇商因为瑞郎飙升而出现亏损,被迫沽售包括人民币资产套现以平仓。分析认为,全球货币战还远未到鸣金收兵的时候,美国也可能变相参战,美联储或许会推迟加息以遏制美元升势,这会令中国台湾、韩国和泰国等地区和国家的货币难以借美元升值而达成变相贬值的目的,势必要自行出招来加速贬值以应付汇总损失。
联汇仍是“定海神针”
1月15日瑞士宣布取消对欧元的汇率上限,第二天港元汇率就离奇地上升50点至强方兑现保证7.75的水平。香港银行界估计,是有对冲基金炒作港元也会与美元脱钩,赌港元也会大幅升值以此套利。不过,银行界表示当天拆息市场仍然平静,短期利息一直低于0.3厘,反映港元需求并不强烈,只是资本方的炒作脱钩概念。从另一个角度观察,当天香港股市跌247点,可见投资者买入的港元也并没有投入股市。
香港恒生银行执行董事冯孝忠向媒体表示,炒作港元与美元脱钩的应该是对冲基金,但实际上并无基本因素支撑,当天晚上港元汇率已走软,估计投机者已经获利离场。而星展银行财资市场部执行董事王良享则认为,投资机构炒作港元与美元脱钩也是看中其损失空间不大。因为与瑞郎兑欧元只有上限不同,港元汇率还有弱方兑换保证,炒错也损失不大,但炒对了则可大赚一笔。
不过,也有市场人士认为港元强势并不全是炒作脱钩概念,除套利资金,还有避险资金,视港元为避险资产。交银国际资产管理董事冯时煖认为,资产逃离欧洲时,多数资金会选择涌入美元,从而拉升与美元挂钩的港元。
不论什么原因,接下来一段时间港元会维持强势已成为共识。东亚银行货币与利率交易部高级市场分析师赖春梅认为,选择港元避险肯定是港汇走强的一大支撑因素。而近些年只要港汇强势,往往会为港股带来上升动力。最明显的是2012年美联储推出第三轮QE,令热钱涌港,带动港股升到22000点。去年7月,热钱为备战沪港通,同时加上并购及H股派息对港元的需求,曾使港汇多次触及7.75强方兑换水平,港股也由23000点升至25000点。
此次瑞郎与欧元脱钩,也使全球资本市场都在重新审视汇率挂钩这种制度。目前世界上采取利率挂钩的主要有瑞士、丹麦和中国香港,都属微小经济体。在瑞士“脱欧”后,市场在猜测下一个“脱欧”的货币,属丹麦克郎“嫌疑”最大。不过,丹麦态度很坚决,1月19日丹麦央行宣布减息并强调会继续坚持联汇制度。
在瑞郎“脱欧”第二天,香港金管局即表态,无意改变联汇制,并称这仍是目前最适合香港的货币制度安排。1月19日,亚洲金融论坛在香港召开期间,香港特区政府财政司司长曾俊华发表网络日志表示,瑞士联汇制的经验表明货币稳定对细小而开放的经济体非常重要,香港也是细小而开放的经济体,维持港元兑美元汇率稳定,对香港的经济发展最为有利。因此,他形容联汇制是香港经济的“定海神针”,在过年30年多次金融风暴中,即便金融市场波涛汹涌,联汇制度一直为港元兑美元提供了稳定的汇率,取得了国际投资者的信心,才成就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因此,他强调,特区政府无意改变联汇制度。
(责任编辑:DF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