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轮史上最严厉的IPO自查风暴中,创业板成为自查的“重灾区”。有104家拟申报企业撤回上市申请材料,而同期主板和中小板企业的撤回数为19家。
中
“中信建投保荐的创业板项目集中在软件及应用系统、太阳能、机械等产能过剩的行业,这些行业在2012年比较低迷,导致企业业绩下滑难以符合上市标准。”圈内一位券商投行高层认为,中信建投的创业板项目撤回较高,原因主要是企业所在的行业环境发生变化。
在前述高层看来,中信建投是国内券商投行的典型代表。过去两年,券商更多以财务标准来选择项目,而对行业前景以及企业未来的成长性考虑不充分。一度受追捧的光伏等新兴行业在2012年陷入重复建设、产能过剩的境地,行业形势急转直下,造成企业业绩下滑甚至亏损,投行则是辛苦忙活变成“一场空”。
核查风暴骤急 中信建投“受伤”
3月份最后一个交易周,证监会网站公布的首发申报企业情况显示,当周共有76家拟IPO企业撤材料,其中拟主板企业8家,拟创业板企业68家。在拟创业板企业的撤退“洪流”中,中信建投是“撤单”数量最多的一家券商,其撤回家数达到9家。
“中信建投是创业板保荐机构中受创最重的券商。”圈内人士如是评价。记者在证监会网站3月29日发布的创业板申报企业信息表中注意到,今年以来,中信建投撤回的拟创业板上市企业达11家,目前仍在申报材料的家数有13家。这意味着中信建投保荐并申报财料的创业板项目中,有45%的企业已经撤回申请材料。
除中信建投外,国信证券同样是创业板中的撤单大户,国信今年以来撤回创业板企业的数量亦高达9家,占其保荐项目的比例达34%。
中信建投、国信、招商大比例撤回创业板申报企业材料,是券商行业的典型代表。自开展自查以来,创业板一直是投行的“重灾区”。根据证监会数据显示,截至3月29日,年内共有104家拟创业板企业撤销材料,还在排队申报的企业则有239家。这意味着在冲击创业板上市的队伍中,有三成企业已经选择撤回。
但在业内人士看来,拟创业板企业的撤回家数远不止于此。“根据证监会通常程序,提出撤回申请到准许撤回、反映到公开信息上,需有一个过程,最后一两周提出撤回申请的还未完全反映。”红塔证券投资银事业部总部总经理沈春晖如是表示。
据记者了解,这批创业板拟上市企业集中撤退,均源自于2012年的业绩增长不达标。
“申报创业板的企业集中撤回,是由创业板IPO财务门槛所决定的。”平安证券投行部一位执行总经理表示,创业板拟上市企业必须符合盈利能力持续增长的硬性规定,达不到要求就必须撤回上市申请材料。相反,主板和中小板企业并没有明确规定业绩下滑就必须停止IPO的要求。
行业视角缺失 券商集体反思
在IPO撤回大军中,财务数据均显示2012年的业绩增长下滑,这导致企业达不到“盈利能力持续增长”的条件而主动退出。但在投行内部的分析讨论会中,他们发现集中撤退的企业潮中体现出明显的行业特征,来自行业的波动导致了批量企业业绩下滑。
“从已撤单企业行业来看,机械制造、太阳能、软件及应用系统以及化学化工等行业较多,仅软件应用行业的撤单企业就达18家,全部集中在创业板。太阳能行业有8家撤单企业,另外关键机械基础件的公司也有6家。”招商证券一位投行人士指出,撤单企业集中在一些2012年产能严重过剩的行业,如光伏、新材料等。
光伏、化工等行业的低迷,直接导致相关公司业绩出现下滑,并成为撤回IPO申请比较集中的领域。“券商投行集体犯错,选择了处于下滑趋势行业的项目,根源就是没有考虑行业的前景。”平安证券一位投行人士反思,选择项目时对行业发展前景的忽视,让券商投行付出了昂贵的代价。
“保荐代表人选择创业板项目时只看企业的财务数据,判断其规模和业绩指标是否能达到上市标准,但对企业所处行业的发展趋势却一点都不关注。”前述平安证券执行总经理指出,行业的发展趋势和环境对企业的业绩成长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但很多项目人员都忽视了这一点。
关于行业环境变化对企业业绩的影响,深圳另外一家投行人员有着切身的体会。“2010年国务院确定新材料为战略新兴产业,我承揽了一个新材料的项目。2011年,行业出现产能利用率不高的现象。2012年,产能过剩的趋势更为明显,这家企业的业绩下滑30%以上,根本无法上市。”前述深圳投行人士反思,企业“业绩变脸”让自己两年的辛苦“付之东流”。
面对行业波动催生企业业绩下滑的问题,有些券商已经开始想出了应对方案。据记者了解,已经有券商增加了行业趋势这个标准来筛选项目。
“我们现在选择项目,在立项前要求研究所和公司的直投公司各出一份报告,其中研究所是对行业的发展前景出一份预测报告,直投公司则是从企业所处的产业链、核心竞争力等方面进行考察。”深圳一家创新券商投行人士称,只有研究所和直投公司都认可的企业,券商保荐人才会介入上市准备工作。
突围IPO堰塞湖 借并购间接上市
面对巨大的IPO堰塞湖,券商投行开始积极寻找IPO之外的其他出路。
“我承揽的一个项目2012年业绩不达标被刷下来了,但企业财务指标还不错,净利润有4000多万元,想再等一年转战到中小板上市。”广州一家本土券商投行部董事总经理称,这个项目来自周期性行业,其2012年业绩受行业低迷拖累业绩不达标,但若2013年经济环境改善业绩回升,有可能达到中小板的标准,到时再重新递交材料。
除了等待下一次机会外,有些券商推荐企业到新三板挂牌上市。但对于这条出路,很多企业并不乐意接受。“新三板的融资规模比较小,交易不活跃,再转到主板挂牌上市也比较难。”前述券商董事总经理表示,从新三板到主板的通道还没打通,企业普遍不乐意到新三板挂牌。据记者了解,转战中小板或者到新三板挂牌是少数撤退企业的出路,但更多创业板拟IPO企业选择借助并购间接上市。
“为了完善产业链的上下游,很多上市公司在寻找合适的并购对象。而如果创业板拟IPO企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有比较大的市场需求,或者是技术具有独特性,比较容易符合收购方的发展诉求。”前述并购部执行总经理称,对于撤回材料的企业,他们已经开始介入。
除了公司投行撤回材料的IPO企业,前述深圳券商的并购部还盯着同行丢弃的IPO项目。“现在撤回的主要是创业板项目,虽然业绩不达标,但有些是业绩的短期波动,未来还有比较大的成长性,这类企业是不错的标的。”前述并购部总经理透露,他们近期正在跑上市公司洽谈,打算和有收购意向的上市公司联手成立并购基金,然后再收购有核心竞争力的中小企业以实现企业间接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