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east
财经 | 宏观 | 国内 | 国外  投资 | 风投 | 天使 | 私募 | 产业 | 并购 | 投行  证券 | 金融资本 |  创 业 板 
商机 | 公司 | 产品 | 供求  学院 | 创业 | 管理 | 连锁 | 投行 | 理财 | 贷款  机构 | 投资机构 |  外商投资 
服务 | 展会 | 招聘 | 名录  市场 | 项目 | 投资 | 专利 | 技术 | 产权 | 连锁  互动 | 创业社区 |  有问必答 
您当前位置:中国创业投资网 >> 新闻频道 >> 金融资本 >> 浏览文章

A股审核上市标准存缺陷 透支业绩带病上市现原形

2013-7-29 8:17:15财经网 【字体:

    近期,2013年上市公司半年报陆续披露。截至目前,共有563家上市公司宣告业绩同比预减,已大大超过一季报的预减个股总数。其中,中小板及创业板更是业绩缩水的重灾区。

   

绩预减高成长企业占绝对多数

    目前,上市公司中报业绩虽尚未披露完毕,但已公告预减的企业数量已经大大超过一季报披露完成的数量(350家),直追2012年中报的659家。

    截至记者发稿,已有1518家上市公司发布业绩预报,其中563家上市公司宣布上半年业绩预减,占比超过三成。其中,中小板和创业板占据绝对多数,成为业绩下滑的重灾区。数据显示,目前业绩预减的企业中,创业板152家,中小板161家,其中,中小板和创业板企业占比高达56%。

    深圳中小板企业路翔股份更是以近-600%幅度下调预期业绩,宣告今年上半年预亏400万元至500万元,相当于亏掉整个2012年全年的净利润;其他公司如邦讯技术,上半年盈利同比将下降30%至50%的现象也较为常见。

    复旦大学经济学教授张宗新分析,一般来说,中小板和创业板的上市企业抗风险能力较弱,受宏观经济因素影响比较大。鉴于今年上半年我国经济增速继续放缓,许多中小板和创业板公司出现业绩的同比下滑、甚至亏损的现象是可以理解的。

    记者翻阅已发布的中报发现,创业板公司几乎无一例外的将业绩下滑的原因归结为受宏观经济的影响,主要包括行业不景气、市场竞争激烈、生产与人工成本上升、人民币汇率上升造成出口量锐减、订单毛利率下降等等。

    透支业绩“带病上市”现原形

    自开板以来,创业板市场一直以高成长性自居,但今年上半年经济下行压力的加大,使其成长性遭受极大考验,部分创业板企业现出原形。

    有投行人士指出,在经济增速放缓的宏观环境下,一些创业板上市公司通过透支业绩、美化财报等手段“带病上市”后,业绩更加没有“免疫力”。

    从今年的中报行情来看,2012年的“新科”上市企业中际装备在业绩预告中表示,公司非经常性损益金额约1100万元,拖累上半年业绩同比下滑;光一科技的净利润同比下降25%-35%;百洋股份净利润同比下降25%-55%……

    实际上,新股在上市后业绩即现“变脸”并非个例。历史上看,作为首批创业板公司的华平股份,上市仅三个月,营收净利跌幅就超过50%;南都电源上市当年业绩下降超过七成。

    上海国家会计学院副教授单喆敏认为,重视“持续盈利能力”的审核导向促使发行人为让发审委相信其“能力”,使劲做好上市前的财报导致业绩严重透支。因此在上市之后,一些企业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业绩下滑。

    股票审核上市标准存在缺陷

    众所周知,“持续盈利能力”是决定发行人能否登陆A股市场的重要标准。而对于拟在创业板IPO的公司来说,其业绩要求更高在报告期内财务指标必须符合成长性要求,“最近两年连续盈利”,且“最近两年净利润累计不少于一千万元且持续增长”等。

    而新上市公司,尤其是创业板公司出现大范围的业绩变脸,无疑使这条重要标准陷入尴尬境地。上海证券交易所首席经济学家胡汝银认为,如此大范围的业绩“变脸”反映已上市企业整体盈利能力不足,同时也说明股票审核上市标准存在一定缺陷。

    多位投行人士亦认为,证监会发审委审核标准过分强调成长性。沪上一位保荐人更是质疑,“近三年来的财务表现如何保证发行人上市后还能持续盈利?况且,谁也不能保证上市后的宏观经济环境不发生变化。而创业板公司大多规模较小,经济不好时更容易受到影响。”

    今年年初证监会相关负责人表示,证监会将修改新股发行条件,逐步淡化对拟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判断,并细化信息披露要求。国务院日前发布的《关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也提出,适当放宽创业板对创新型、成长型企业的财务准入标准。

    记者采访的多位专家及业内人士建议,新股发行制度要淡化盈利要求,必须有配套措施保驾护航。

    首先,要进一步强化信息披露,继续提升信息披露质量。“良好的业绩仍然是上市的必要条件,”一券商高管指出,“淡化对盈利能力的判断并不意味着不重视业绩,而是除了业绩外,更加强调信息披露水平、风险提示等问题。”

    单喆敏也认为,市场监管是证监会最根本的责任,发审委不该为上市公司的持续盈利能力进行背书,而应为信息及时披露责任的落实提供制度保障。

    其次,加强事后监管,制定一套良好的证券市场法律制度和高效的执法程序,使得违法违规的上市公司及其中介机构受到及时有力的惩处。

    胡汝银认为,对于上市不久调降业绩、造成大幅投资损失的现象,应对违规行为严加调查,尤其需要严刑峻法,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换来企业信息披露诚信责任的有效落实和投资者价值判断能力的逐步提高。

分享到:


网友评论:

  • 阅读排行
  • 本日
  • 本周
  • 本月
关于我们 | 免责条款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帮助中心 | 会员登陆 | 友情链接 | 订阅RS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