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已经过去,在经历了去年下半年牛市的大背景下,投资的未来又在哪里?市场风险有多大?这是2015年值得投资者思考的问题。
市场认为,决定一轮中期行情的因素有两个:预期
先说第一条,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市场对国家向好预期增强。利得中国财富管理研究院就观察到一个现象:在A股主营业务收入持续下降时,主营活动的利润却悄然企稳。
至于资金,这些年期市、楼市、银行的资金在2014年大宗商品熊市、楼市见顶、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下降等重重引力的作用下,早就对估值洼地的A股有所关注,而2014年11月22日央行降息,更是直接点燃了这把资金的火,行情的演变不言而喻。
如果说这轮行情是无风险利率下行,伴随降息带动牛市,为什么又有很多人满仓踏空?利得中国财富管理研究院认为,其中一个原因可能是目前的经济周期仍然处在通缩当中,出现牛市的普涨并不容易,大宗商品之王—原油价格继续下跌。国内2014年12月CPI同比上涨1.5%,PPI从两年前就为负值,12月环比下降0.8%,同比下降3.3%。这次降息也和CPI、PPI下降息息相关—在中国,通缩压力在继续加大。
那么,通缩又是怎么诞生的?通缩的原因之一是总需求不足,供给过剩,导致物价总水平的增速持续下降。
另一方面,通缩并不仅仅是中国的表现,还是全球的现象。在过去十年里,全球经济还是在通胀的周期,而现在至少在美国 、欧洲、中国,似乎都处于通缩周期中。目前,全球通胀率已非常接近2009年金融危机的时候,中国通胀率到了1.5%,从短期看对中国的股市、债市是好消息,因为价格降低后,使得货币政策的空间大大提升,这次中国降息就是如此,且2015年还有降息和降准的空间。
但是长远来看,如果通缩的问题解决不了,资本市场一定会出现反复。因为从全世界来看,几乎没有一次股票的牛市是在通缩的背景下实现的。
那么,风险到底在哪里?投资者该怎么办?
现代证券投资理论把风险和波动挂钩,是有道理的,应该看到,与十年前的资本市场不同,我们有了股指期货等工具,会在经济基本面恶化甚至仅仅有争议的情况,出现大幅度的波动,在全球通缩的大背景下,这种风险的出现不可不防。
那么投资上怎么规避这种风险?或者说对冲掉这种风险?
在海外,当宏观经济扑朔迷离、股票指数风雨飘摇时,就是对冲基金大显身手的时候。就目前来看,国内的基金成长很快,已初步具备对冲基金的雏形。但也有人说,中国缺少真正意义上的对冲基金,无论是操作手法还是工具的选择,都有所欠缺。
这让人们想起2000年网络股泡沫破灭,9·11前后美国由通胀到通缩的日子,有一类投资者表现稳定,比如崇尚自下而上选股,坚定的价值投资者沃伦·巴菲特 。那么,如果坚持巴菲特的投资方法,可以在中国找到作为中流砥柱的蓝筹股,从而可以从容地回避通缩背景下资产泡沫破灭的风险吗?
利得中国财富管理研究院分析,聚焦在微观层面上,在产业变迁上可以发现:一方面,过去十多年,产业的集中度大大增强,很多产业从自由竞争过渡到垄断竞争阶段,带来的结果是,当行业增速下降时,龙头企业因为有了定价权,其毛利率和净利润率反而进一步提升,如美的、格力领衔的白色家电领域。另一方面,IT等技术的进步,正加速促进优胜劣汰、产业的更替,使得“二八”或者“一九”现象更加明显,也提升了产业集中度,如百货连锁。
如果这种结论是正确的,那么中国蓝筹股的牛市的确到来了。南方基金投资总监邱国鹭表示,现在的经济结构跟十年前的经济结构完全不一样,十年前大家都在打价格战,没有企业有定价权,现在很多行业那种群雄混战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连服装企业都做出了品牌,要想做一个新的企业超越他们还是很难。那些拥有渠道的企业,在中国已经有3000或者5000家门店,与以前只有几十家店截然不同,这些企业拥有了规模优势。时代不同了,净利润率提高是有原因的。随着世界慢慢进入一种胜者为王、赢家通吃的年代,人们确实会发现一部分公司具有强大的定价权。
投资者需要找到拥有定价权的企业或者行业,在那里,行业竞争并不激烈、赚钱比较容易。那么,这种行业在哪里?
利得中国财富管理研究院认为,最好的行业之一就是金融行业 :银行、保险 、券商 、理财公司、互联网金融 ,用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的话来说,目前是1935年国民党政府法币制度改革以来,金融领域变数最大的时期。让时间来验证事实吧。
(责任编辑:DF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