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east
财经 | 宏观 | 国内 | 国外  投资 | 风投 | 天使 | 私募 | 产业 | 并购 | 投行  证券 | 金融资本 |  创 业 板 
商机 | 公司 | 产品 | 供求  学院 | 创业 | 管理 | 连锁 | 投行 | 理财 | 贷款  机构 | 投资机构 |  外商投资 
服务 | 展会 | 招聘 | 名录  市场 | 项目 | 投资 | 专利 | 技术 | 产权 | 连锁  互动 | 创业社区 |  有问必答 
您当前位置:中国创业投资网 >> 新闻频道 >> 投资资讯 >> 天使投资 >> 浏览文章

“农民”朱波天使圈搅局者 领袖李开复的敌人(3)

2012-12-21 9:29:58环球企业家 【字体:

早期的创业经历,也让如今转型天使投资人的朱波不主张创业项目太过于理想,而应从身边有着实实在在需求的地方切入。前不久,他在北京见了几位寻求投资的创业者,其中一份商业计划书让他大跌眼镜,几位年轻的创业者试图颠覆百度的商业模式。“遇到这样的项目,我一般都会给他们浇浇冷水。”

经历了短暂的第一次理想主义式创业后,朱波回到现实。1996年6月,他回了一次国,正好碰上UT斯达康创始人吴鹰在大力推广他的小灵通,借此机会,朱波和国内的运营商高管进行了充分接触,发现移动通信这个即将腾飞的巨大市场。当时,他也注意到在美国读书的留学生打越洋电话资费非常高。于是他回到美国,找了一位合伙人,创立NeTrue通信公司,推出IP电话服务。并于3年后在北美成功上市。

这家公司曾被美国《商业周刊》评为全球通信行业500强和全球十佳IP电话设备和解决方案提供商。其市场份额一度占据全球近10%,开通了30个国家和地区的IP电话运营。而国内最早的IP电话试验“三亚—海口”线也是朱波的手笔。

2004年,他又回到国内开始第三次创业,进军移动互联网,主攻搜索。尽管最终在Google的打压下,该项目以失败收场,但也奠定了朱波日后投资主打移动互联网的基础。

如今,忆及创业时代的沉浮,朱波经常反思:为什么有做大的机会而没有抓住?为什么在战略上犯了那么多低级错误?为什么当时没有聚焦?他说,为此,自己付出了血的教训和惨重代价,包括公司上市后,自己出走另立门户的窘况。“我经历过所有的痛苦。”朱波告诉《环球企业家》。

“有很多人在重复我犯下过的错误,一些创业者还在追求一些不切实际的梦想,更重要的是一堆人还在误导他们。”朱波如是总结着自己痛苦之后的反思。

上市or并购

1999年,NeTrue上市后,作为创始人的朱波却离开公司回到中国。这样的选择多少有点无奈。

“都以为上市是梦寐以求的事,其实对于创业者而言,有时是一个噩梦。除非连续六个或八个季度财务指标都超过资本市场预期才可以套现,我见过很多创业者账面财富雄厚,但最后一分钱也没拿到,很多时候都是在为资本打工。”朱波把在NeTrue的种种遭遇,全部归结于首轮引入的某个战略投资者。

不以上市为目的,尽量避免控股,是已由创业者华丽转身投资人的朱波的教训,也是他的投资法则。为此,他还与李开复进行了一场网络上“非正式”辩论。

今年7月20日,朱波接受媒体采访时公开表示,“中国创业者要转变思想,创业企业不一定非要上市,卖掉创业公司并不可耻。创业过了A轮估值过高,很难卖掉,如果自己没有盈利能力,又不能上市,到了B轮以后基本上就死掉了,因为没人接盘。所以一定要在A轮前有80%的公司能够被并购掉。”

5天后,李开复通过微博不点名回应:“最近有些孵化器称不把上市当作目标,只专注把创业公司卖掉。我的看法:为了对股东负责,创业者必须随时考虑并购的选项。但是,1)从创业就把并购当唯一或主要目标太功利浮躁。2)最好的创业者会对这样的‘卖身’目标嗤之以鼻。3)这样的‘巨鳄军火商’也不会帮助创新创业生态环境。”

朱波告诉《环球企业家》,他其实料到李开复一定会回应,因为李对这样的事情还是比较在意的。朱波的逻辑依然延续其农夫“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务实理念,收起崇高的梦想,以获得回报为最终目标。有人说他这是功利主义,但朱波称“落袋为安”才是接地气。

“很多崇高的东西都是从狭隘中突然冒出来,并不是一出生就带着天然的宏伟目标。”朱波以腾讯为例,当年马化腾卖了三次都没卖掉,坚持下来才成就了今天企鹅帝国。“但今天的互联网江湖,已进入巨头垄断时代,不是坚持就能成功的;并且看看中概股和A股的表现,上市通道也开始变得不那么顺畅。”

因此,朱波开始效仿美国很多天使投资的做法,以并购为主要退出方式。这也与他此前创业经历和痛苦回忆不无关系。

1996年,其创立NeTrue后不久,就曾因业务匹配,收购了一家小型通讯公司。而2008年进入华为后,也曾多次寻找相关并购目标。当时,刚刚创办创新工场的李开复还曾多次到他办公室讨论收购意向,但因种种原因,最终并未达成一项合作。

朱波坚持认为,IT互联网行业正在逐步形成一个强大的供需市场。大公司试图搭建一套完整的生态链,而有些环节的构建成本和机会成本远远高于并购;同时,对于很多创业者来说,其项目并没有明确的盈利模式,独立市场做不大,但又是产业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腾讯去年花了80多亿元并购小公司;微软和Google这样的IT巨头每年也会选择30至50家公司进行并购;今年4月份Facebook 10亿美元收购仅有13人的照片分享应用开发商Instagram公司……这些都是朱波引以为证的经典案例。

分享到:


网友评论:

  • 阅读排行
  • 本日
  • 本周
  • 本月
关于我们 | 免责条款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帮助中心 | 会员登陆 | 友情链接 | 订阅RS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