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镇化、人民币国际化等题材的渲染下,中国市场对于外资的吸引力再度爆发,而与之相应,“热钱”涌入的警报再度拉响。
10日,央行发布的最新金融机构信贷收支表显示,2月末金
“多种因素正在推动外资进入的热情。”11日,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金融教研室主任胡曙光向经济导报记者表示,人民币国际化带动下的人民币升值、海外宽松政策导致的国内短期利率指标高于美日等国以及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预期,都是吸引“热钱”流入的原因,“这些资金不仅是通过金融渠道流入国内,还会通过贸易渠道流入。”
而10日中国海关公布的数据显示,一季度内地和香港双边贸易总值为1098.8亿美元,大幅增长了71.2%,也令业内加重了“热钱”通过香港渠道进入内地的猜测。
在多位专家看来,此次“热钱”流入的趋势或将持续较长一段时间。中行国际金融研究所研究员边卫红11日向导报记者表示,避险需求将推动“热钱”持续流入,“前期全球股票市场涨势高于新兴经济体,但应该已经达到峰值,出现回调迹象。相反,新兴经济体的实业表现优于发达经济体。所以在发达经济体股市显露风险之时,投资者开始瞄向新兴经济体,出现风险引导下的资本转向。”
而胡曙光则表示,现在中国经济正处于升级转型中,城镇化还未完成,投资热刚刚开始,“热钱”流入迹象还将持续,起码还要保持3至5年。同时也有专家指出,新一届领导班子正在加快资本账目开放、利率市场化改革等一系列金融改革步伐,这都将长期吸引资本流入。
不过,“热钱”的流入给国内调控带来诸多压力,也令对其的防控成为热议话题。胡曙光指出,近期国内农产品及轻工产品价格在基本面未变的情况下走出较大波动行情,应该是“热钱”在背后兴风作浪的结果。对此他认为,中国应对地下钱庄等“热钱”流入渠道加强监管,同时,央行可根据综合运用逆回购、正回购、存款准备金率等各种流动性管理工具调节银行体系流动性,减少跨境资本波动对我国的影响。